国产精品久久9a久美女性色,日韩综合中文字幕,天天射天天色天天干,亚洲天堂中文在线,成年人午夜视频,国产精品伦理久久久久久,亚洲欧美视频一区二区

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自考

時間:2024-11-08 14:09:11 習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自考(通用5套)

  自學考試,是對社會自學者進行的以學歷考試為主的高等教育國家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自考(通用5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喜歡!

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自考(通用5套)

  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自考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表內(nèi)。

  1.以“工作分析”作為其課程開發(fā)方法的是【 】

  A.查特斯 B.博比特

  C.泰勒 D.派納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8

  2.美國著名課程論專家施瓦布認為課程由四個要素構成,這四個要素是【 】

  A.教師、學生、教材、教具 B.教師、學生、學科、教材

  C.教師、學生、教材、考試 D.教師、學生、教材、環(huán)境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17

  3.“兒童與課程僅僅是確定一個單一過程的兩極。正如兩點決定一條直線那樣,兒童現(xiàn)在的觀點和學科中所包含的事實與真理決定著教學!边@一論述出自【 】

  A.夸美紐斯 B.杜威

  C.盧梭 D.裴斯泰洛齊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45

  4.下列哪一理論體系是赫爾巴特的教學論建立的基礎 【 】

  A.觀念心理學 B.認知心理學

  C.實踐哲學 D.實用主義哲學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36

  5.杜威用來消解傳統(tǒng)教育中課程與教學的僵硬對立的是其實用主義認識論的【 】

  A.經(jīng)驗概念 B.連續(xù)性原則

  C.主動作業(yè)方法 D.課程教學概念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66

  6.“最初幾年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的。它不在于教學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產(chǎn)生謬見!边@句話中體現(xiàn)的是哪位教育家的何種策略【 】

  A.盧梭,消極教育 B.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

  C.杜威,問題解決教學 D.布魯納,發(fā)現(xiàn)教學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29

  7.三年級數(shù)學課與四年級數(shù)學課所提供的學習經(jīng)驗之間的聯(lián)系屬于泰勒模式中學習經(jīng)驗的【 】

  A.縱向組織 B.連續(xù)組織

  C.橫向組織 D.序列組織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81

  8.在泰勒模式中,課程開發(fā)的核心因素是【 】

  A.目標因素 B.內(nèi)容因素

  C.組織因素 D.評價因素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85

  9.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的心理機制是【 】

  A.接受 B.同化

  C.發(fā)現(xiàn) D.聯(lián)想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102

  10.“非指導性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促進人的【 】

  A.自我覺醒 B.自我批判

  C.自我反思 D.自我實現(xiàn)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140

  11.提出“學習層級理論”的是【 】

  A.瓦根舍因 B.桑代克

  C.加涅 D.羅杰斯

  正確答案:C(1分)教材P111

  12.系統(tǒng)確立起課程開發(fā)的過程模式的學者,其代表作是【 】

  A.《課程研究與開發(fā)導論》 B.《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C.《課程開發(fā)的新維度》 D.《課程開發(fā)》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88

  13.下列有關奧蘇伯爾所提出的“先行組織者”策略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先行組織者策略既是一項實驗技術,又是一項有效的教學設計技術

  B.組織者既可以在學習材料之前呈現(xiàn),也可以在學習材料之后呈現(xiàn)

  C.組織者可分為說明性組織者和比較性組織者兩類

  D.組織者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攝性水平上必須高于學習材料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108

  14.下列不屬于贊科夫新體系的教學論原則的是【 】

  A.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B.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

  C.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 D.逐漸分化原則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129

  15.用一種折衷的態(tài)度把學習者的需要、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學科的發(fā)展并列為課程目標的三個來源的是【 】

  A.杜威 B.泰勒

  C.布盧姆 D.博比特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170

  16.通過師生的民主對話與討論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屬于【 】

  A.提示型教學方法 B.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

  C.傳授型教學方法 D.自主型教學方法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198

  17.以下關于自主型教學方法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學生獨立地解決由本人或教師提出的課題

  B.學生的自主學習可代替教師的講授

  C.教師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提供適當幫助

  D.學生的“自主性”是這種教學方法的核心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205

  18.“學校課程不僅適應著社會生活,還不斷改造著社會生活”,這體現(xiàn)了學校課程與社會生活的【 】

  A.被動適應關系 B.主動適應關系

  C.超越關系 D.對立關系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186

  19.古希臘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早在2400年前就為我們確立了教學對話的范型【 】

  A.精神助產(chǎn)術 B.課堂討論

  C.情境教學 D.啟發(fā)式教學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199

  20.恰當?shù)靥幚韺W科知識與課程內(nèi)容的關系意味著要實現(xiàn)【 】

  A.科學、藝術與道德的統(tǒng)一 B.學科邏輯與兒童心理邏輯的統(tǒng)一

  C.科學與技術的統(tǒng)一 D.文科和理科的統(tǒng)一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180

  21.下列哪種課程不屬于學科本位綜合課程【 】

  A.相關課程 B.融合課程

  C.廣域課程 D.環(huán)境教育課程

  正確答案:D(1分)教材P231

  22.下列不屬于課程變革過程的環(huán)節(jié)的是【 】

  A.課程計劃 B.課程選擇

  C.課程實施 D.課程評價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272

  23.在古德萊德的課程層次理論中,學生實際體驗到的課程屬于【 】

  A.正式的課程 B.理解的課程

  C.經(jīng)驗的課程 D.運作的課程

  正確答案:C(1分)教材P273

  24.從研究方法論的角度看,研究者對個案性的“深度訪談法”倍加青睞。這類研究者所持有的課程實施取向是【 】

  A.課程忠實取向 B.課程相互適應取向

  C.課程創(chuàng)生取向 D.課程實踐取向

  正確答案:C(1分)教材P281

  25.蘭德課程變革動因模式發(fā)現(xiàn),課程變革過程包括【 】

  A.啟動階段、實施階段、評價階段 B.啟動階段、合作階段、實施階段

  C.啟動階段、實施階段、合作階段 D.啟動階段、合作階段、評價階段

  正確答案:C(1分)教材P286

  26.“全美課程傳播網(wǎng)絡”所采用的“研究、開發(fā)與傳播”模式體現(xiàn)的是課程實施的【 】

  A.忠實取向 B.實踐取向

  C.創(chuàng)生取向 D.相互適應取向

  正確答案:A(1分)教材P285

  27.提出課程變革的情境模式的是【 】

  A.伯曼和麥克考林 B.帕里斯

  C.古來德曼 D.富蘭和龐弗雷特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287

  28.下列不屬于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的是【 】

  A.課程變革的特性 B.學校的特征

  C.內(nèi)部環(huán)境的特征 D.學區(qū)的特征

  正確答案:C(1分)教材P288

  29.教學設計是課程專家、教師、學生兩兩之間交互作用、協(xié)同進行的規(guī)劃教學的活動,這一觀點屬于【 】

  A.忠實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 B.相互適應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

  C.創(chuàng)生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 D.實踐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303

  30.評價的過程是將教育結果與預定的教育目標相對照的過程,是根據(jù)預定教育目標對教育結果進行客觀描述的過程,這一特點屬于【 】

  A.第一代評價 B.第二代評價

  C.第三代評價 D.第四代評價

  正確答案:B(1分)教材P316

  二、簡答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簡述赫爾巴特教學的四個“形式階段”及其內(nèi)涵。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39

  四個教學的“形式階段”:

  (1)即明了(清楚、明確地感知新教材);(1分)

 。2)聯(lián)合(新觀念與舊觀念結合起來);(1分)

 。3)系統(tǒng)(新舊觀念的各種聯(lián)合與兒童的整個觀念體系統(tǒng)一起來,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規(guī)律,以形成具有邏輯性的、結構嚴整的知識系統(tǒng)或觀念體系);(2分)

  (4)方法(把業(yè)已形成的知識系統(tǒng)通過應用于各種情境而使之進一步充實和完善)。(2分)

  32.簡述斯金納程序教學設計的關鍵因素和設計過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則。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3

  斯金納程序教學設計的關鍵因素:

  (1)程序教材的編制;

 。2)教學機器的使用。(1分)

  設計過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則:

 。1)積極反應原則;

 。2)小步子原則;(1分)

  (3)即時強化原則;(1分)

 。4)自定步調(diào)原則;(1分)

 。5)低錯誤率原則。(1分)

  33.簡述教學方法的涵義及其本質(zhì)。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194

  教學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課程與教學目標、受特定課程內(nèi)容所制約、為師生所共同遵循的教與學的操規(guī)范和步驟。(3分)

  教學方法的本質(zhì):

  (1)教學方法體現(xiàn)了特定的教育價值觀,指向于實現(xiàn)特定的課程與教學目標。(1)

 。2)教學方法受特定的課程內(nèi)容的制約。(1分)

 。3)教學方法還受教學組織的影響。什么樣的教學組織形式會直接影響教學方法的選擇。(1分)

  34.簡述“教學過程使教養(yǎng)與教育的統(tǒng)一”的內(nèi)涵。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299

 。1)教養(yǎng)是指體現(xiàn)于各門學科中的學科知識;(1分)教育是指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1分)

  (2)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學過程不是一個價值中立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而且與此同時會形成和改變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2分)

 。3)教學過程中要明確教養(yǎng)與教育的關系。首先,教養(yǎng)和教育彼此間具有相對獨立性,二者各具特性,各有其固有的邏輯。(1分)其次,教養(yǎng)與教育又互為基礎,互為前提,相互制約。(1分)

  35.簡述三種課程與教學評價基本取向的本質(zhì)。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321

 。1)目標取向的評價本質(zhì):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對被評價對象的有效控制和改進。

 。2)過程取向的評價本質(zhì):受“實踐理性”所支配,它強調(diào)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交互作用、強調(diào)評價者對評估情境的理解、強調(diào)過程本身的價值。

 。3)主體取向的評價本質(zhì):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

  36.試結合其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分析行為目標的優(yōu)勢和不足。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153

  行為目標:是以具體的、可操作的形位的形式加以陳述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它表明課程與教學過程結束后學生身上所發(fā)生的行為變化。

  行為目標的優(yōu)勢:

  (1)行為目標克服了普遍性目標取向模糊性的缺點,在課程與教學領域科學化的歷程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行為目標由于自身的特點便于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過程。(1分)

 。2)便于教師將其教學內(nèi)容準確地與教育督導、學生家長、學生展開交流。(1分)

  (3)便于準確評價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熟練,對保證一些相對簡單的教育目標的達成是有益的。(1分)

  行為目標的主要不足表現(xiàn)在:

 。1)該取向所體現(xiàn)的唯科學主義的教育價值觀是有缺陷的;(1分)

 。2)行為目標的還原論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體性的心理和行為被原子化;(1分)

 。3)人的許多高級心理素質(zhì)是很難用外顯的、科觀察的行為來預先具體化的。(1分)

  【結合實際分析酌情給1——6分】

  37.如何看待同步學習、分組學習、個別學習這三種教學過程組織的基本形式之間的關系?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267

  (1)同步學習是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整個班級的學生一起進行的學習。(1分)

 。2)分組學習是把整個班級分成許多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學習。(1分)

 。3)個別學習是指學生之間不交換信息,每一個人自主展開的問題解決學習。(1分)

 。4)分組學習不是要取消費或替代同步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計劃性和系統(tǒng)性之類的原則在分組學習中依然適應。(2分)分組學習也不是要取消或取代學生的個別學習。教師在分組教學中也要努力把握每個學生的突出表現(xiàn)和他們在各個組中的行為。(2分)個別學習源于同步學習又回歸同步學習,個別學習與同步學習互為基礎、相互遞進。(2分)

  (5)同步學習、分組學習與個別學習是具體教學過程中的基本組織形式,他們各有優(yōu)勢與不足。(1分)對于任何一種學習而言,它適合于某一特定的任務,但未必適合于其它任務。所以,無論哪一種組織形式都不能認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普遍使用。在教學過程的組織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別差異、根據(jù)學習任務的性質(zhì)、根據(jù)特定的學習場合的需要,優(yōu)化組合這些教學組織形式。(2分)

  四、材料分析題(共16分)

  38.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為了加深學生對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這三種不同的三角形的特征的認識,一位教師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首先出示課前準備好的三個信封,其中A信封裝有一個直角三角形,只露出一個直角;B信封裝有一個鈍角三角形,只露出一個鈍角;C信封裝有直角、鈍角、銳角三角形各一個,且這3個三角形有一個角是相等的,重疊在一起后把這個銳角露出來,讓學生根據(jù)露出來的角猜信封里是什么三角形。

  確定問題:信封A、B,學生都能很快猜對,但到了信封C,當學生根據(jù)露在外面的銳角才是“銳角三角形”時卻猜錯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學生們產(chǎn)生了疑問。

  自主學習,協(xié)作探究:教師將信封C中的三個三角形貼在黑板上,引導學生重新觀察三種三角形的特征,互相交流,探究三種三角形的特征與上述問題的關系。經(jīng)過反復的觀察、討論,學生們得出了任何一個銳角三角形至少有兩個銳角的結論,因此不能通過一個銳角斷定其為銳角三角形。

  分析上述教學過程,其中采用了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的哪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涵義是什么?結合案例分析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正確答案:教材出處:P353

  采用了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的情境教學模式。(3分)

  情境教學,是指創(chuàng)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建構意義。有時也稱“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3分)

  基本特征:(1)學習者中心;(2)情境中心;(3)問題中心。

  【結合案例說明特征,酌情給1——7分】

  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自考2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被譽為“現(xiàn)代課程理論之父”的課程理論專家是(B)2-76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杜威

  2.實踐性課程開發(fā)的基本方法是(A)1-18

  A.課程審議 B.工作分析

  C.活動分析 D.綜合分析

  3.“概念重建主義課程范式”的基本價值取向是(C)1-24

  A.理智興趣 B.實踐興趣

  C.解放興趣 D.科學興趣

  4.在教育史上第一個倡導教學論的教育家是(D)1-25

  A.斯賓塞 B.夸美紐斯

  C.盧梭 D.拉特克

  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這句話出自(D)1-29

  A.《理想國》 B.《兒童與課程》

  C.《民主主義教育》 D.《愛彌兒》

  6.第一次明確論述了“教育性教學”思想的教育家是(A)1-41

  A.赫爾巴特 B.班杜拉

  C.桑代克 D.斯金納

  7.杜威教學理論核心的理論基礎是(C)1-41

  A.發(fā)生認識論 B.主知主義心理學

  C.實用主義哲學 D.科學主義哲學

  8.“三大新教學論流派”指的是(A)1-49

  A.發(fā)展性教學論、發(fā)現(xiàn)教學論、范例教學論

  B.自然教學論、經(jīng)驗教學論、實踐教學論

  C.認知主義教學論、行為主義教學論、人本主義教學論

  D.要素主義教學論、永恒主義教學論、建構主義教學論

  9.課程開發(fā)的經(jīng)典模式是(B)2-76

  A.過程模式 B.目標模式

  C.實踐模式 D.整合模式

  10.提出“最近發(fā)展區(qū)”這一著名理論假設的教育家是(B)2-127

  A.贊科夫 B.維果茨基

  C.瓦根舍因 D.皮亞杰

  11.“為完美生活做準備”這種教學目標的取向是(D)3-148

  A.表現(xiàn)性目標取向 B.行為目標取向

  C.生成性目標取向 D.普遍性目標取向

  12.行為目標的具體特點是(C)3-149

  A.學術性、具體性、基本性 B.可操作性、學術性、專門性

  C.具體性、精確性、可操作性 D.基本性、專門性、可操作性

  13.布魯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包括(A)3-155

  A.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

  B.智力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

  C.智力技能、態(tài)度、動作技能

  D.認知領域、態(tài)度、言語信息

  14.在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上,盧梭的“浪漫自然主義經(jīng)驗課程理論”、杜威的“經(jīng)驗自然主義經(jīng)驗課程理論”、以及“當代人本主義經(jīng)驗課程理論”都主張(C)4-190

  A.課程內(nèi)容即教科書知識 B.課程內(nèi)容即當代社會生活經(jīng)驗

  C.課程內(nèi)容即學習者的經(jīng)驗 D.課程內(nèi)容即學科知識

  15.與提示型教學方法相對應的學習方式是(A)4-207

  A.接受性學習 B.社會性學習

  C.自主性學習 D.探究性學習

  16.在課程發(fā)展史上,課程組織的基本標準與原則最早見之于(D)5-212

  A.博比特的《怎樣編制課程》 B.查特斯的《課程編制》

  C.拉格的《課程編制:過去與現(xiàn)在》 D.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17.以英國為核心發(fā)展起來的功利主義課程論形成于(C)5-216

  A.17世紀 B.18世紀

  C.19世紀 D.20世紀

  18.“經(jīng)驗自然主義經(jīng)驗課程”內(nèi)容的基本來源是(B)5-224

  A.兒童、自然、知識、社會 B.兒童、學科知識、社會

  C.自我、自然、知識、社會 D.學生經(jīng)驗、歷史文化、自然

  19.“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既在一些主題或觀點上相互聯(lián)系起來,又保持各學科原來的相對獨立”,這種課程屬于(B)5-231

  A.合成課程 B.相關課程

  C.融合課程 D.廣域課程

  20.最早實行選修制度的學校是(C)5-242

  A.美國的中學 B.英國的中學

  C.德國的大學 D.法國的大學

  21.螺旋式課程的最初倡導者是(C)5-246

  A.布盧姆 B.施瓦布

  C.布魯納 D.凱勒

  22.學生向教師簽訂學習契約,這被稱為“工約”。把這種作業(yè)安排作為主要措施之一的教學組織是(B)5-261

  A.班級授課制 B.道爾頓制

  C.文納特卡計劃 D.凱勒計劃

  23.在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看來,課程變革是(C)6-275

  A.教師和學生個性的成長與發(fā)展過程 B.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的和不可預知的過程

  C.一種線性過程 D.全面更新課程內(nèi)容的過程

  24.“在課程開發(fā)或課程實施還在發(fā)展或完善過程中時所采用的評價”是(A)7-310

  A.形成性評價 B.總結性評價

  C.診斷性評價 D.暗箱式評價

  25.在古巴和林肯對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歷史分期中,把評價的本質(zhì)視為描述的時期屬于(B)7-317

  A.第一代評價 B.第二代評價

  C.第三代評價 D.第四代評價

  26.在價值觀上受“實踐理性”所支配的評價是(B)7-322

  A.課程與教學的目標取向評價 B.課程與教學的過程取向評價

  C.課程與教學的主體取向評價 D.課程與教學的結果取向評價

  27.在理論上,迄今為止所有評價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并代表著課程與教學評價發(fā)展方向的是(C)7-329

  A.差別模式 B.目標達成模式

  C.回應模式 D.外貌模式

  28.美國80年代以來倡導的“卓越教育”是一種(D)8-337

  A.精英主義的教育 B.以高質(zhì)量為核心目標的教育

  C.旨在提升國際理解能力的教育 D.謀求平等與高質(zhì)量兼得的教育

  29.“建構主義的立場,如果認真對待的話,即是與知識、真理和客觀性等傳統(tǒng)概念直接相沖突的,它們要求從根本上去重建個人關于實在的觀念!边@是(D)8-348

  A.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 B.信息加工建構主義的觀點

  C.溫和建構主義的觀點 D.激進建構主義的觀點

  30.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個新興分支“認知彈性理論”而發(fā)展起來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是(C)8-355

  A.情境教學模式 B.合作教學模式

  C.隨機訪問教學模式 D.支架式教學模式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簡述有意義學習產(chǎn)生的條件。2-103

  答:

 。1)學生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2)學生認知結構中具有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知識基礎。

 。3)要學習的新知識本身具有邏輯意義,而不是隨意編造的無意義材料。

  32.簡述確定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基本環(huán)節(jié)。3-177

  答:

  (1)確定教育目的。

 。2)確定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基本來源。

 。3)確定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基本取向。

  (4)確定課程與教學目標。

  33.如何理解“課程內(nèi)容即學習者的經(jīng)驗”?4-190

 。1)學習者是主體,學習者經(jīng)驗的選擇過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學習者的個性差異的過程。

 。2)學習者是課程的開發(fā)者。

 。3)學習者是知識與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

 。4)學習者創(chuàng)造著社會生活經(jīng)驗。

  34.簡述教學過程的本質(zhì)。6-293

 。1)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

 。2)教學過程是教學認識過程與人類一般認識過程的統(tǒng)一。

 。3)教學過程是教養(yǎng)和教育的統(tǒng)一。

  35.簡述世界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8-340

 。1)在課程政策上,謀求“國家課程開發(fā)”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統(tǒng)一。

  (2)在課程內(nèi)容上,既引進符合信息時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識,又把學習者的“個人知識”作為課程內(nèi)容的有機構成。

 。3)提倡多樣化的課程結構。

 。4)重視課程實施研究,重視教師進修。

 。5)提高課程改革的科學水平,設立課程改革的專家咨詢機構。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6.20世紀70年代以來課程內(nèi)涵發(fā)生了重要變化,請你談談課程內(nèi)涵的發(fā)展趨勢,并結合我國當前課程實踐狀況,分析其意義。1-54

  答:

 。1)從強調(diào)學科內(nèi)容到強調(diào)學習者的經(jīng)驗和體驗。

 。2)從強調(diào)目標、計劃到強調(diào)過程本身的價值。

  (3)從強調(diào)教材的單因素到強調(diào)教師、學生、教材、環(huán)境四因素的整合。

 。4)從只強調(diào)顯性課程到強調(diào)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并重。

  (5)從強調(diào)實際課程到強調(diào)實際課程和“虛無課程”并重。

 。6)從只強調(diào)學校課程到強調(diào)學校課程與校外課程并重。

  37.剖析個別化教學組織的三個誤區(qū):“留級制度”、“降低學力水準”和“能力分組”。5-265

  答:

  一、“留級制度”在教育實踐中已經(jīng)有很長的存續(xù)歷史,它把一些未完成學習任務、未達到教學目標的兒童留在同一年級進行重復教育。實踐證明,“留級制度”帶來很多教育問題:

 。1)這給被留級的學生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與壓力,降低了學生的成就動機。

 。2)留級帶來很大的教育浪費,不僅浪費了學生的寶貴的年華,而且也浪費了教育的人力和物力資源。

  二、“降低學力水準”是與留級相反的做法。這種做法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達到標準,降低了學力水準、放慢了教學速度。這種教學盡管暫時適應了差生的需要,但卻使大多數(shù)中等學生和一部分優(yōu)等生感到學習厭倦、缺乏挑戰(zhàn)性。這是一種犧牲大多數(shù)人的發(fā)展而換取一部分人暫時發(fā)展的做法,是一種“偽善的平等主義”,由此必然導致“平庸教育”。這種做法盡管消除了留級現(xiàn)象,但卻降低了教育的整體質(zhì)量,得不償失。

  三、“能力分組”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差異進行編班,將具有相同能力的學生編進同一個班級。這種組織形式又叫“同質(zhì)編班”!澳芰Ψ纸M”的出發(fā)點是好的,是為了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原則。但是,“能力分組”的教學組織只有具備了兩個前提才有意義:

 。1)我們所觀察到的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是不可改變的,即使通過教育,這種能力差異也不可改變。

 。2)我們確實能夠正確診斷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而且能夠?qū)W生能力發(fā)展的未來方向作出準確預測。

  但事實情況上述兩個條件都不能成立,由此看來,“能力分組”的教學組織非但不是貫徹因材施教的正確措施,而且還是一種人為地使兒童的個別差異凝固化的措施。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16分)

  38.在學習《石鐘山記》一文時,出現(xiàn)了如下的情況:

  師:作者不迷信前人的說法,自己在深夜去探究其得名的原因,這反映了他什么樣的精神?

  生1:勇于探索。

  生2:不盲從,不迷信權威。

  生3:實事求是,勤于實踐。

  這時我聽到了另外一個聲音:他為什么在深夜去而沒有白天去呢?

  學生哄然大笑。

  這句話顯然答非所問,屬于“節(jié)外生枝”。我當時一愣,隨即冷靜下來,沒有去責問這位同學,而是馬上說:“對呀,他為什么深夜去呢?xx同學動了腦筋,說明他肯于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好不好?”

  然后,我就和學生一起進行探究和分析。學生們思考積極,討論熱烈,發(fā)言踴躍。有的說夜深人靜能更清楚聽到水石相擊的聲音,有的說到了晚上湖水受潮汐現(xiàn)象的影響,流速更快,所以發(fā)出的聲音更大……

  請分析上述材料所體現(xiàn)的課程實施取向及其基本思想,并結合實際談談此種課程實施取向?qū)Ξ斍罢n程改革的意義。6-279

  答:

  一、上述材料所體現(xiàn)的是課程實施的創(chuàng)生取向。

  二、課程創(chuàng)生取向(或課程創(chuàng)生觀)認為,課程實施本質(zhì)上是在具體教育情境中師生聯(lián)合創(chuàng)生新的教育經(jīng)驗的過程。

  三、基本思想:

  1、“課程”是教師與學生聯(lián)合創(chuàng)造的并且是教師與學生實際體驗到的經(jīng)驗。課程的性質(zhì)就是地道的“經(jīng)驗課程”。

  2、課程知識不是一件產(chǎn)品或一個事件,而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在這里,課程知識是一種“人格的建構”。

  3、課程變革是教師和學生個性的成長與發(fā)展過程——思維和行為上的變化,而不是一套設計和實施新課程的組織程序。

  4、教師的角色是課程開發(fā)者。

  四、對當前課程改革的意義:

  1、增進對課程、課程實施、課程變革等內(nèi)涵的理解。

  2、引起對老師和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所獲經(jīng)驗及其成長的重視。

  3、增進對教師和學生在課程開發(fā)和課程實施中的角色的認識,強調(diào)了教師和學生在課程變革中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

  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自考3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標志著課程作為獨立研究領域誕生的博比特的《課程》一書出版于(A)1-3

  A.1918 B.1923

  C.1924 D.1949

  2.“八年研究”為以下哪種理論提供了特定環(huán)境條件(D)1-10

  A.學科結構 B.實踐性課程

  C.發(fā)現(xiàn)學習 D.泰勒原理

  3.概念重建主義課程范式追求的基本價值取向是(B)1-24

  A.實踐興趣 B.解放興趣

  C.理性興趣 D.技術興趣

  4.“使感覺到的疑難或困惑理智化,成為有待解決的難題和必須尋求答案的問題”屬于杜威反省思維五個階段里的(A)1-44

  A.問題的界定 B.對問題及其解決方法的邏輯推理

  C.問題解決的假設 D.通過行動檢驗假設

  5.提出“小步子、循序漸進、序列化、學習者參與、強化、自定步驟”教學設計原則,確立行為主義教學設計基礎的是(C)1-49

  A.布魯納 B.赫爾巴特

  C.斯金納 D.查特斯

  6.為精確而又清晰地陳述目標,泰勒建議使用(B)2-80

  A.學科結構 B.二維圖表

  C.范例 D.表征系統(tǒng)

  7.奧蘇伯爾提倡的課堂教學是(A)2-105

  A.講解式教學 B.發(fā)現(xiàn)學習

  C.程序教學 D.范例教學

  8.“學生希望憑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獲得相應社會地位的動機”是以下哪種影響學習成就的動機(C)2-110

  A.好奇心 B.認知驅(qū)力

  C.自我提高驅(qū)力 D.附屬驅(qū)力

  9.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羅杰斯創(chuàng)立的教學設計模式是(A)2-137

  A.非指導性教學模式 B.程序教學模式

  C.范例教學模式 D.發(fā)現(xiàn)學習

  10.以下哪條教學原則屬于贊可夫在實驗研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在對實驗工作進行理論概括時定型的原則(D)2-130

  A.循序漸進的原則

  B.教學與訓育統(tǒng)一的原則

  C.形式訓練與實質(zhì)訓練統(tǒng)一的原則

  D.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

  11.“通過使用鐵絲與木頭發(fā)展三維形式”體現(xiàn)出的是(D)3-168

  A.普遍性目標 B.行為目標

  C.生成性目標 D.表現(xiàn)性目標

  12.“在教育過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預先制定的作為課程指令、課程文件、課程指南而存在的目標”是(B)3-164

  A.普遍性目標 B.行為目標

  C.生成性目標 D.表現(xiàn)性目標

  13.杜威認為經(jīng)驗課程的基本形態(tài)是(A)4-187

  A.主動作業(yè) B.學科結構

  C.自我實現(xiàn) D.心理印象

  14.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屬于學校課程與社會生活關系的(B)4-188

  A.被動適應論 B.主動適應論

  C.超越論 D.交叉論

  15.把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學習時間安排不同的課程類型,由此形成一個課程類型的組織體系,這稱為(C)5-214

  A.課程開發(fā) B.課程實施

  C.課程結構 D.課程評價

  16.以下不屬于學科課程基本類型的是(D)5-215

  A.科目本位課程 B.學術中心課程

  C.綜合學科課程 D.社會本位綜合課程

  17.古希臘、古羅馬的學校中主要的教學科目是所謂的“七藝”,“七藝”作為典型代表反映了以下哪種科目本位課程的思想形態(tài)(A)5-215

 。.“要素課程”說 B.“泛智課程”說

  C.赫爾巴特主義課程論 D.功利主義課程論

  18.社會本位綜合課程的典型范例是(B)5-234

  A.廣域課程 B.科學—技術—社會課程

  C.融合課程 D.經(jīng)驗課程

  19.螺旋式課程的最初倡導者是(B)5-246

  A.夸美紐斯 B.布魯納

  C.盧梭 D.克伯屈

  20.課程變革正式啟動的第一階段是(B)6-271

  A.課程計劃 B.課程采用

  C.課程實施 D.課程評價

  21.課程變革被視為一種線性過程,課程專家在課堂外制定出變革計劃,教師在課堂中實施變革計劃,這種觀點屬于課程實施的(A)6-275

  A.忠實取向 B.相互適應取向

  C.課程創(chuàng)生取向 D.技術理性取向

  22.“全美課程傳播網(wǎng)絡”采用的課程實施模式是(C)6-284

  A.課程變革的情境模式 B.蘭德課程變革動因模式

  C.“研究、開發(fā)與傳播”模式 D.信息加工模式

  23.一項課程變革計劃能否取得成功實施取決于課程變革的特征、學區(qū)的特征、外部環(huán)境的特征和(A)6-293

  A.學校的特征 B.教育的特征

  C.教學的特征 D.學生的特征

  24.泰勒的評價模式屬于(C)7-311

  A.量的評價 B.質(zhì)的評價

  C.目標本位評價 D.目標游離評價

  25.在古巴和林肯對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歷史分期中,第二代評價認為評價在本質(zhì)上是(B)7-315

  A.測驗或測量 B.描述

  C.價值判斷 D.協(xié)商

  26.評價應該向聽取評價結果的人提供他們所關心的信息,評價者應該充分了解那些人所關心的問題,這種觀點屬于以下哪種評價模式(D)7-328

  A.目標達成模式 B.差別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應模式

  27.縱觀教學研究的一般趨勢,正在取代客觀主義認識論成為教學領域基本觀念的是以下哪種認識論(C)8-345

  A.行為主義 B.認知主義

  C.建構主義 D.還原主義

  28.20世紀70年代以前,課程研究領域占主導地位的方法論是(C)8-334

  A.經(jīng)驗研究 B.理解研究

  C.量的研究 D.質(zhì)的研究

  29.教育必須要回歸生活世界,去感受并建構生活世界那種生動的、充滿“人格主義態(tài)度”的交往,這反映的是(C)8-339

  A.多元主義價值觀 B.教育民主化

  C.主體教育觀 D.唯科學主義

  30.主旨在于突破“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對課程領域控制的課程研究范式是(B)8-333

  A.課程開發(fā)范式 B.概念重建主義范式

  C.課程組織范式 D.課程實施范式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簡答杜威關于課程與教學整合的思想。1-67

  答:

 。1)課程與教學統(tǒng)一的第一個內(nèi)涵是教材與方法的內(nèi)在的連續(xù)性。杜威認為,任何把教材和方法割裂開來的做法都是極端錯誤的。

 。2)課程與教學統(tǒng)一的第二個內(nèi)涵是目標與手段的內(nèi)在的連續(xù)性。杜威說:“一個目標產(chǎn)生于一項活動之中、作為該項活動方向的規(guī)劃,它總是既為目標、又為手段!

  (3)杜威是通過確立“主動作業(yè)”而具體實現(xiàn)課程與教學的統(tǒng)一的。“主動作業(yè)”體現(xiàn)了杜威關于兒童、學科知識、社會相統(tǒng)一的課程開發(fā)理念,是杜威實現(xiàn)課程與教學一體化的具體途徑。正是在從事“主動作業(yè)”的過程中,兒童的經(jīng)驗不斷得到改造與生長。

  32.簡答加涅智力技能學習的條件。2-116

  答:

 。1)促進先前習得的部分技能的恢復;

  (2)呈現(xiàn)言語線索使部分技能的組合有順序;

  (3)安排好作間斷復習的時機;

 。4)運用各種前后關系去促進遷移。

  33.簡答布盧姆等人“教育目標分類學”中情感領域的基本內(nèi)容。3-157

  答:

  該領域?qū)⑷说那楦心繕朔譃橐韵挛孱悺?/p>

 。1)第一類:接受(注意)。在這一水平上,學習者已經(jīng)感覺到某些現(xiàn)象和刺激的存在。也就是說,學習者愿意接受和留心它們。

  (2)第二類:反應。在這一水平上,學習者已被充分動員起來。學習者不只是對現(xiàn)象加以注意(這是前一目標水平),而是積極注意現(xiàn)象,把自己投入于所涉及的現(xiàn)象中,并能夠?qū)λ⒁獾默F(xiàn)象做點什么。

 。3)第三類:價值判斷。在這一水平上,學習者確信某一事物、現(xiàn)象或行為是有價值的。(4)第四類:組織,在這一水平上,學習者能夠把諸價值觀念組織成為一個系統(tǒng);能夠確定這些價值觀念之間的相互關系;能夠樹立起那些起支配作用的和普遍存在的價值觀念。(5)第五類:價值觀念或價值復合體的`個性化。在內(nèi)化過程的這個層次上,各種價值觀念已經(jīng)在個人價值觀層次結構中各自占有地位,它們已經(jīng)組成為某種內(nèi)部一致的系統(tǒng),長期控制著個人的行為,足以使人按照這種價值觀念系統(tǒng)去行動。

  34.簡答經(jīng)驗課程的優(yōu)點與缺點。5-228

  答:

  優(yōu)點:

 。1)經(jīng)驗課程強調(diào)學習者當下的直接經(jīng)驗的價值,把學習者的需要、動機、興趣作為課程開發(fā)的基點,以學習者的人格發(fā)展作為課程的目標,在經(jīng)驗課程中學習者成為真正的主體。(2)經(jīng)驗課程主張把人類文化遺產(chǎn)以兒童的經(jīng)驗為核心整合起來,主張把學科知識轉(zhuǎn)化為兒童當下的活生生的經(jīng)驗,強調(diào)教材的心理組織,這樣,兒童在與文化、與學科知識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人格不斷獲得發(fā)展。

 。3)經(jīng)驗課程主張將當代社會現(xiàn)實以兒童的經(jīng)驗為核心整合起來,既把兒童視為社會的兒童、生活于社會現(xiàn)實之中的兒童,又不使兒童拘泥于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被動適應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而是著眼于兒童的未來,主張基于兒童的人格發(fā)展對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進行改造。

  缺點:

 。1)經(jīng)驗課程容易導致忽略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的學習。

 。2)經(jīng)驗課程容易導致“活動主義”,忽略兒童思維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質(zhì)的發(fā)展。

 。3)經(jīng)驗課程的組織要求教師有相當高的教育藝術,對于習慣了班級授課制和講解教學法的教師而言很難適應。

  35.簡答三種典型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及內(nèi)涵。8-353

  答:

 。1)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是指創(chuàng)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建構意義。教師同樣是情境中的事件探究者或問題解決者,教師在與學生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中對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這里的情境是基于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情境的,是與現(xiàn)實情境一致或類似的。

 。2)隨機訪問教學。

  “隨機訪問教學”是另一種建構主義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個新興分支“認知彈性理論”而發(fā)展起來的。認知彈性理論認為,人的認知隨情境的不同而表現(xiàn)出極大的靈活性、復雜性、差異性。

  (3)支架式教學。

  建構主義教育學者所倡導的“支架式教學”是在前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理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維果茨基在其“文化——歷史心理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假設。他認為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存在兩個水平:第一個水平是“實際發(fā)展水平”,這是兒童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發(fā)展水平;第二個水平是“潛在發(fā)展水平”,這是兒童在別人(如教師)幫助或與同伴合作的情況下解決問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兒童的“實際發(fā)展水平”與“潛在發(fā)展水平”之間的這個區(qū)域被稱為“最近發(fā)展區(qū)”。正是在這兩個水平的動態(tài)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兒童的心理不斷由低級到高級發(fā)展的。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6.請具體闡述教學方法的基本類型及內(nèi)涵。4-195

  答:

 。1提示型教學方法

  提示型教學方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各種提示活動(如講解、示范等)教授課程內(nèi)容、學生接受并內(nèi)化這些內(nèi)容的方式。

 。2)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

  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是通過師生的民主對話與討論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決問題,由此獲得知識技能、發(fā)晨能力和人格的教學方法。

 。3)自主型教學方法

  自主型教學有法是學生獨立地解決由他本人或教師所提出的課題,教師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提供適當幫助,由此而獲得知識技能、發(fā)展能力與人格的教學方法。

  37.請論述教學過程的本質(zhì)表現(xiàn)。6-293

  答:

 。1)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zhì)是交往。因此,“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是對教學過程本質(zhì)的基本概括。

 。2)教學過程是教學認識過程與人類一般認識過程的統(tǒng)一。

  教學認識過程與人類一般認識過程的關系問題是關系教學過程本質(zhì)的又一根本問題。

  (3)教學過程是教養(yǎng)和教育的統(tǒng)一。

  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教養(yǎng)過程,而且還是一個教育過程。所謂“教養(yǎng)”,是指體現(xiàn)于各門學科中的學科知識。所謂“教育”,這里是指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16分)

  38.對于課程與教學評價存在這樣一種觀點:

  每一個人的命運靠自己來主宰,但對他人又有責任和義務,他們是“自主”與“責任”的統(tǒng)一。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教師與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都是平等的主體,評價過程是一種民主參與、協(xié)商和交往的過程,體現(xiàn)價值多元、尊重差異的基本性格,反對量的評價方法,主張質(zhì)的評價。

  請從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基本取向出發(fā),對以上材料展開分析。7-321

  答:

  (1)目標取向的評價

  目標取向的評價是把評價視為將課程計劃或教學結果和預定課程與教學目標相對照的過程。在這里,預定目標是評價的唯一標準。

  (2)過程取向的評價

  過程取向的評價試圖使課程與教學評價走出預定目標的藩籬,強調(diào)把教師與學生在課程開發(fā)、實施以及教學運行過程中的全部情況都納入評價的范圍,強調(diào)評價者與具體評價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張凡是具有教育價值的結果,不論是否與預定目標相符合,都應當受到評價的支持與肯定。

  (3)主體取向的評價

  主體取向的評價認為課程與教學評價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的過程,但這種價值是多元的。在評價情境中,不論評價者還是被評價者、不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平等的主體。

  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自考4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提出“教育主要是為了成人生活,而非為了兒童生活。教育的基本責任是在準備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钡慕逃沂恰 】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哈普羅

  2.被譽為“現(xiàn)代課程理論圣經(jīng)”的課程著作是【 】

  A.《兒童與課程》 B.《怎樣編制課程》

  C.《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D.《課程》

  3.實踐性課程開發(fā)理論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魯納 B.麥克尼爾

  C.施瓦布 D.派納

  4.標志著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教學論確立的教育著作是【 】

  A.《教學的藝術》 B.《大教學論》

  C.《實驗教學論》 D.《教育學講授綱要》

  5.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學的心理學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

  A.福祿貝爾 B.奧蘇貝爾

  C.斯金納 D.裴斯泰洛齊

  6.“發(fā)展性教學論”、“發(fā)現(xiàn)教學論”、“范例教學論”這三大新教學論流派的共同理論基礎是【 】

  A.認知理論 B.建構主義理論

  C.情感理論 D.行為主義理論

  7.學習根據(jù)類別對各種事物作出反應,學習對事物分門別類的一種能力,這種學習屬于【 】

  A.辨別學習 B.問題解決學習

  C.規(guī)則學習 D.概念學習

  8.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積計算公式,然后學習“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與面積計算,這種學習類型是【 】

  A.上位學習 B.下位學習

  C.概念學習 D.并列結合學習

  9.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普遍性目標”取向的特點是【 】

  A.普遍性、規(guī)范性、模糊性 B.學術性、專門性、規(guī)范性

  C.學術性、普遍性、基本性 D.基本性、專門性、理解性

  10.布魯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的取向?qū)儆凇?】

  A.表現(xiàn)性目標取向 B.普遍性目標取向

  C.行為目標取向 D.生成性目標取向

  11.在學校課程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問題上,認為“教育與社會是互動的、有機統(tǒng)一的,學校課程不僅適應著社會生活,而且還不斷改造著社會生活”,這種觀點是【 】

  A.被動適應論 B.主動適應論

  C.調(diào)和論 D.超越論

  12.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chǎn)術”在教學方法類型上屬于【 】

  A.提示型 B.復合型

  C.自主型 D.共同解決問題型

  13.赫爾巴特提出的關于教學的四個“形式階段”包括明了、聯(lián)合、系統(tǒng)和【 】

  A.復習 B.訓練

  C.探究 D.方法

  14.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相應的學習觀是【 】

  A.有意義發(fā)現(xiàn)學習 B.有意義接受學習

  C.有意義經(jīng)驗學習 D.有意義機械學習

  15.課程與教學目標的“生成性目標”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義 B.實踐理性

  C.唯科學主義 D.解放理性

  16.課程的水平組織的基本標準是【 】

  A.順序性 B.整合性

  C.連續(xù)性 D.邏輯性

  17.經(jīng)驗自然主義的經(jīng)驗課程的終極目的是【 】

  A.使人成為“自然人”

  B.個人經(jīng)驗與社會整體的持續(xù)生長

  C.使人之個性完全獲得自由與獨立,使人獲得解放,使社會日臻公正

  D.使人獲得全面發(fā)展

  18.克伯屈“設計教學法”中,“設計”的核心是【 】

  A.個體已有的經(jīng)驗 B.做中學

  C.自愿的活動 D.交互作用

  19.20世紀倡導社會本位綜合課程的典型課程哲學是【 】

  A.實用主義 B.自然主義

  C.人本主義 D.改造主義

  20.提出“附帶學習”概念的學者是【 】

  A.杜威 B.克伯屈

  C.杰克遜 D.阿普爾

  21.“隱性課程是學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輸給學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價值和規(guī)范,它是發(fā)揮著‘霸權’功能的日常意義體系”。這一觀點屬于【 】

  A.經(jīng)驗自然主義的隱性課程觀 B.結構功能主義的隱性課程觀

  C.再生產(chǎn)性的隱性課程觀 D.抵制性的隱性課程觀

  22.人們?yōu)榱藦浹a班級授課組織不能充分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缺陷,對班級授課組織提出了一系列補充措施。其中,比較有效的是【 】

  A.留級制度

  B.降低學力水準

  C.能力分組

  D.“班級授課組織內(nèi)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組織

  23.從課程計劃到課程實施之間有一個過渡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通常稱為【 】

  A.課程評價 B.課程標準

  C.教學活動 D.課程采用

  24.在下列幾種評價類型中,最關注結果的是【 】

  A.形成性評價 B.質(zhì)的評價

  C.效果評價 D.內(nèi)在評價

  25.在古巴和林肯對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歷史分期中,第三代評價認為,評價在本質(zhì)上是【 】

  A.測驗或測量 B.判斷

  C.心理建構 D.描述

  26.我們通常所稱的“傳統(tǒng)評價模式”是指【 】

  A.差別模式 B.目標達成模式

  C.回應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課程研究領域,“課程開發(fā)范式”把課程視為【 】

  A.師生經(jīng)驗 B.符號表征

  C.學校材料 D.學校文化

  28.中國當前深化課程改革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種種教育熱點問題(如“重點中學”存廢之爭、擇校問題、民辦教育與私立學校問題等)大都反映了【 】

  A.人們對教育公平的渴望 B.人們對提高教育地位的渴望

  C.人們對提高教育質(zhì)量的渴望 D.人們對受教育權利的追求

  29.構成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的四個要素是【 】

  A.學習材料、教師與學生、合作、意義 B.文本材料、情境、交往、意義

  C.情境、協(xié)作、會話、意義建構 D.教學主體、情境、合作、意義建構

  30.建構主義隨機訪問教學的基本特征是【 】

  A.學習者中心、情境中心、問題中心

  B.學習者為中心、元認知為中心、意義建構為中心

  C.重視社會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識理解和意義建構中的作用,認為兒童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不僅是一個個體的過程,還是一個社會和文化的過程

  D.在不同情境、從不同角度建構知識的意義和理解,由此獲得可廣泛而靈活遷移的、高級的、非結構性的知識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簡述程序教學的基本原則。

  32.簡述課程選擇的含義及其基本取向。

  33.在今天的學校教育實踐中綜合課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為什么?

  34.簡述課程與教學過程取向評價的本質(zhì)、價值與局限。

  35.“計算機為媒體的交往”對教學領域會產(chǎn)生哪些影響?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6.“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談談你的看法。

  37.從課程實施三種取向之關系分析我國當前的課程改革。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16分)

  38.“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進行個性化的獨立思考和學習探究,并能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和結論。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卻存在誤區(qū)。

  在一些教師的觀念中,新課程的教學實踐就應該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不討論就不足以體現(xiàn)出新課改的理念。筆者曾觀摩了一些全國性的語文教學大比武活動,參賽選手共上了14節(jié)課,其中有11節(jié)課都采用了分組討論的形式。在一定意義上,不適宜的分組討論已經(jīng)成為新課程下課堂教學的‘流弊’。

  新課程的課堂中,滿堂問也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以為多問就體現(xiàn)出了新的理念。學生被教師紛繁蕪雜的‘問’搞得迷迷瞪瞪、暈頭轉(zhuǎn)向。筆者曾統(tǒng)計過,某個老師上公開課從開始一直‘問’到底,總共設計了60多個‘問’,課堂被‘問’得亂七八糟!

  請根據(jù)上述材料,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談談如何把握教學方法的實質(zhì),以及如何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

  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自考5

  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l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卡”的相應代碼涂黑。未涂、錯涂或多涂均無分。

  1.下列不屬于科學化課程開發(fā)理論的代表人物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派納

  2.作為學術中心課程的最基本特征,也是課程現(xiàn)代化最基本特征的是

  A.結構性 B.實踐性 C.專門性 D.學術性

  3.實踐性課程開發(fā)所采用的方法是

  A. 活動分析 B.工作分析 C.審議 D.折中的藝術

  4.首次明確提出把心理發(fā)展的研究作為教學總原則的基礎的是

  A.夸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盧梭 D.裴斯泰洛齊

  5.被稱為課程領域中“主導的課程范式”的是

  A.概念重建主義課程范式 B.泰勒原理

  C.科學化課程開發(fā)理論 D.實踐性課程開發(fā)理論

  6.反映了學科領域?qū)<覍φn程要素之間關系的看法的是

  A. 橫向組織 B.縱向組織 C.邏輯組織 D.心理組織

  7.“在教育情境之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課程與教學目標”是

  A.普遍性目標 B. 行為目標 C.生成性目標 D.表現(xiàn)性目標

  8.認為課程與教學目標實際上包括“行為”和“內(nèi)容”兩個方面的學者是

  A.泰勒 B.梅杰 C.布盧姆 D.博比特

  9.“你這門學科對那些不會成為這個領域?qū)<业哪贻p人的教育有什么功用?你這門學科對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貢獻?”,這是在確定課程與教學目標時,在哪一維度上應考慮的問題?

  A.學習者的需要 B.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

  C.學科的發(fā)展 D.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要求

  10.“沒有教師的`發(fā)展就沒有教育的發(fā)展,而且發(fā)展最好的手段不是通過明晰目的,而是通過批評實踐!闭腔谶@種認識,斯騰豪斯提出了一個命題,即

  A.生成性目標 B.過程模式 C.程序原則 D.教師作為研究者

  11.表現(xiàn)性目標在本質(zhì)上追求的是

  A.技術理性 B.實踐理性 C.解放理性 D.效率取向

  12.當課程以滿足當代社會生活需求、以維持或改造社會生活為直接目的的時候,當課程開

  發(fā)以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為基點、強調(diào)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的優(yōu)先性的時候,這種課程就是

  A.兒童本位課程 B.社會本位課程 C.學科本位課程 D. 混合取向的課程

  13.下列關于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通過師生的民主對話與討論來共同思考、探究和解決問題

  B.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chǎn)術”是一個典范

  C.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是運用該方法的前提條件

  D.學生的“自我活動性”、“自主性”是這種教學方法的核心

  14.在1859年提出了“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這一著名命題的是

  A.蘇格拉底 B.杜威 C.斯賓塞 D.蘇霍姆林斯基

  15.下列不屬于課程內(nèi)容的基本取向的是

  A.學科知識 B.教師的二次教材開發(fā)

  C.學習者的經(jīng)驗 D.當代社會生活經(jīng)驗

  16.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問題是直接影響理科課程開發(fā)的一個基本問題。20世紀中葉以后,科學和技術的關系表現(xiàn)為

  A.主導與依附 B.對等與融合 C.對立與排斥 D.前者包含后者

  17。下列關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學校課程應是“經(jīng)驗課程”

  B.倡導“主動作業(yè)”,即把社會生活中的典型職業(yè)加以提煉概括,用于學校

  C.教育即生活本身,而不是成人生活的準備

  D.強調(diào)兒童中心主義

  18.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講解、示范等提示活動來教授課程內(nèi)容,這種類型的教學方法是

  A. 提示型教學方法 B.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

  C.傳授型教學方法 D.自主型教學方法

  19.將所選出的各種課程要素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問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然后將之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這是課程組織的

  A.連續(xù)性 B.順序性 C.整合性 D.邏輯性

  20.經(jīng)驗自然主義經(jīng)驗課程論的代表人物是

  A.裴斯泰洛齊 B.杜威 C.盧梭 D.羅杰斯

  21.最古老、使用范圍最廣的課程類型是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分科課程 D. 綜合課程

  22.以開發(fā)、培育主體內(nèi)在的、內(nèi)發(fā)的價值為目標,旨在培養(yǎng)豐富的具有個性的主體的課程是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分科課程 D.綜合課程

  23.將特定學科內(nèi)容在不同學習階段重復呈現(xiàn),同時利用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學科內(nèi)容不斷拓展與加深。這是

  A.直線式課程 B.螺旋式課程

  C.顯性課程 D.隱性課程

  24.下列課程中不屬于社會本位綜合課程的是

  A.“STS”課程 B.環(huán)境教育課程

  C.輪形課程 D.持久生活情境課程

  25.在“自由原則”與“合作原則”基礎上確立起來的,通過“作業(yè)安排”等措施而成功地將班級授課組織變革為個別化教學組織、將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變革為以學生自學研究為主的教學方法的是

  A.道爾頓計劃 B.文納特卡計劃

  C. 凱勒計劃 D.帕克赫斯特計劃

  26.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導對評價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與解放作為評價的根本目的,這是下列哪種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本質(zhì)

  A.目標取向的評價 B.過程取向的評價

  C.主體取向的評價 D.效果取向的評價

  27.下列不屬于衡量一個完整的評價模式的指標的是

  A.方法的經(jīng)驗性 B. 價值的可估性

  C.資料的可靠性 D.用途的目的性

  28.20世紀世界課程改革運動中,國際性與民族性的內(nèi)在統(tǒng)一要求在課程改革中體現(xiàn)

  A.多元主義價值觀 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

  C.主體教育觀 D.教育公平的理念

  29.對同一教學內(nèi)容要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著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現(xiàn),以使學習者對同一內(nèi)容或問題進行多方面理解、獲得多種意義的建構。

  這種教學模式是

  A.情境教學 B.支架式教學

  C.隨機訪問教學 D.協(xié)作教學

  30.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構成的四要素是

  A.情境、模擬、會話、意義建構 B.情境、協(xié)作、會話、意義建構

  C.情境、協(xié)作、會話、主動建構 D.情景、模擬、會話、主動建構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請在答題卡上作答。

  31.簡述杜威關于“反省思維”或“問題解決”的步驟。

  32.簡述艾斯納的課程目標觀和斯騰豪斯的課程目標觀的異同。

  33. 簡述課程內(nèi)容選擇的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34.簡述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關系。

  35.簡述課程與教學評價的類型。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l2分,共24分)

  請在答題卡上作答。

  36.試論述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的基本特征及其對課堂教學改革的現(xiàn)實意義。

  37.什么是支架式教學?請結合教學實例說明支架式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l小題。共l6分)、

  請在答題卡上作答。

  38.請閱讀下面一段論述:

  “課程”不僅包括體現(xiàn)在學程、教科書或變革方案中的有計劃的具體內(nèi)容,而且還包括學校和社區(qū)中各種情境因素所構成的譜系,這些情境因素會對課程變革方案作出改變!罢n程實施”決不是教育計劃或技術在課程實踐中的簡單“裝配”,它應當包括變革方案在目標和方法上的調(diào)整,參與者在需要、興趣和技能方面的變化,以及組織的適應。以上論述體現(xiàn)了課程實施的哪一種基本取向?這一取向視野中的教學設計有什么

  特征?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論述這一課程實施取向的現(xiàn)實意義。

【00467課程與教學論真題自考】相關文章:

歷年自考真題(精選10篇)09-24

2013年自考《美學》真題10-09

2024年護理自考真題10-10

2024年自考《英語》真題09-27

2024年自考真題(精選10篇)09-23

自考英語往年真題(精選10篇)10-22

自考公文寫作與處理自考真題卷(通用9套)11-07

2024年浙江自考真題(精選10篇)09-24

江蘇自考歷年真題(通用10篇)09-24

2016年自考《英語(二)》真題及答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