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反思不僅是幫助自己別被同一顆石頭絆倒兩次,也是幫助其他老師別被絆倒的好方法。下面是百分網(wǎng)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兩首古詩教學反思總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更多內(nèi)容請關注應屆畢業(yè)生網(wǎng)!
教學反思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xiāng)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十七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節(jié),作者孤身漂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xiāng)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樣的千古傳誦的名句。
教學這首詩,我主要通過反復吟誦,感受詩歌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在理解上,主要是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借助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從教學效果上看,雖然在理解“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兩句詩上花了大量的時間,通過反復的誦讀和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法讓學生理解這兩句詩的意思,但對這兩句詩的真摯情感,學生體會的還不夠。這個問題告訴我,在今后教學詩歌時,一是強調(diào)課前查閱資料的重要性,考慮到學生沒有查閱資料的書籍,教師課前給學生講一些背景資料和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外出會想家的實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是大有好處的。
教學反思2:
本設計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完成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和詩人的情感以外,重點呈現(xiàn)了兩個方面的突破。
一、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過程中,領悟?qū)W習古詩的方法。學生依據(jù)書中介紹的關鍵詞語的意思,和自己查閱的內(nèi)容,在疏通句意的過程中,感受到要注意詩句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如“蕭蕭”指風聲,結合二句的“秋風”,就可以理解為秋風吹梧桐葉的聲音。詩句的`理解不能單獨地一句一句地分析,要上下融合,注意內(nèi)部之間的聯(lián)系,組織語言也要符合古詩的意境。
二、古詩教學的難點,在于對詩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中年級要求學生開始關注詩人的情感,因此,教學中,學生從認知入手,通過品味語言,引發(fā)情感,在情感的陶冶中,啟動思維,從中感受、理解、體會并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通過展開想象,多次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感悟詩人運用語言的獨到,感悟古詩的語言魅力。使學生對詩人的情感歷程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形成共鳴。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標,本設計還巧妙地將兩首詩放在一起比較,由情感驅(qū)動、引發(fā)情感共鳴,從而產(chǎn)生物我兩忘、如癡如醉的境界。這樣做,凸顯了主題,突出了這類古詩的特點,也激發(fā)了學生課外進一步拓展閱讀此類古詩的興趣。
教學反思3
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我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在本節(jié)課教學時,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選擇安排了學生自學的基本步驟,設計了這樣的過程:1、自己正確讀古詩,對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2、把詩讀給小組內(nèi)的同學聽,評評誰讀得好。(小組長先讀,組員依讀);3、借助注釋、圖畫自己理解詩意;4、小組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出完整的詩意;5、畫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難問題大家解決。課堂上,學生興趣盎。
一、打破,F(xiàn),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jié)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tǒng)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后,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讀懂了什么”,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兑箷姟泛汀毒旁戮湃諔浬綎|兄弟》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插圖的運用,為重難點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容量,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獲。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yǎng)自學能力。
2.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落實。
在匯報了讀懂內(nèi)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布:“對于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么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xiàn)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chuàng)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范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并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fā)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xiàn)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兩位詩人思鄉(xiāng)情感的體現(xiàn):“我應該怎樣吟誦這兩首詩才能表達呢”當一學生沒有說準時,老師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lián)系詩句說準后,老師仍指導與點撥,及時、準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xiàn)出素質(zhì)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少了老師個人風采的展示,多了切實為學生服務的應變。
五、加強了課內(nèi)外的結合
課堂上啟發(fā)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獲,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后作業(yè)的布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jié)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課內(nèi)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zhì)教育的需要。
【古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英英學古詩》教學課后反思總結01-02
古詩兩首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201503-18
古詩教學設計03-17
古詩教學設計01-31
古詩的教學設計03-22
古詩元日教學設計05-03
古詩《牧童》教學設計07-21
古詩《乞巧》的教學設計04-11
古詩鑒賞教學設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