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造謠
統(tǒng)計顯示,微信用戶平均每天在微信平臺上閱讀5.86篇文章,排名第二的就是健康養(yǎng)生類文章。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微信群、朋友圈中,時常有熱心的親戚朋友,樂于分享“致癌提醒”“養(yǎng)生信息”“民間偏方”等鏈接,有些內容令人震驚甚至聳人聽聞。他們往往忽視對信息真實性的查證,只是想當然地分享“轉需(轉給需要的人)”。
近日,《生命時報》梳理今年以來有關健康的網絡謠言:聲稱有“癌癥預防研究所”公布抗癌防癌蔬菜排行榜,“國務院防癌辦”建議網友轉發(fā),事實上國務院根本沒有這個機構;因為網上謠傳“柿子有毒”,導致不少地方剛成熟的柿子鮮有人問津,只能低價銷售……
讀了以上資料,你有什么想法?請用800字左右的文字表達出來。
【參考答案】
信息爆炸時代,獲取信息變得異常簡單。豐富認知的同時,也對我們甄別信息真?zhèn)蔚哪芰μ岢隽颂魬?zhàn)。人們依據自己的經驗判斷,轉發(fā)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信息。健康方面網絡謠言泛濫,可以看到一個并不怎么美麗的現實:我們的健康素養(yǎng)還需要再提高。
健康是人人關心的問題,也正因如此,健康信息有利可圖,一些人魚目混珠,鉆的就是大家健康素養(yǎng)不高的空子。比如有人冒充專家,以“免費”作誘餌,借“權威”博信任,靠做講座來賣產品,專門坑騙老年人;或者只是學了點皮毛,就頻繁上電視、開專欄,宣揚各種偏方,不僅浪費患者錢財,也耽誤了他們看病治療的最佳時機。凡此種種,如果仔細推敲,并不難發(fā)現其中的常識錯誤和邏輯漏洞。但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上當受騙,除了自身警惕性較差外,也暴露出健康素養(yǎng)方面的短板。
不可否認,相比過去,中國人的健康素養(yǎng)提高了不少,但從總體來看,據衛(wèi)計委數據顯示,每100個15—69歲的人中,僅有不足10人具備基本健康素養(yǎng),整體水平仍然較低。面對各種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一直是不少人的首選策略。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他們并不知道誰能提供最及時、權威的說明解釋。
一個人健康素養(yǎng)的高低不在于他知道多少,而在于他能否根據自身健康需要,主動尋找并正確判斷相關信息,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想徹底走出健康焦慮,當好自己和家人的“保健醫(yī)生”,需要尊重科學、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
健康知識的積累、健康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個人的努力,更需要來自政府、社會的合力。從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后,中國部分城市發(fā)生搶鹽風波,到2013年出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鮮有人敢吃雞肉,這說明打消疑惑、安定人心的關鍵,是最大程度消除信息的不對稱。政府部門和權威機構有義務用通俗的表達方式、靈活的溝通手段,多渠道公布健康信息,幫助公眾增強對健康謠言的辨別能力,進而全面提升健康認知水平。
人們常說,造謠一張嘴,真相跑斷腿。不讓謠言有可乘之機,就得讓真相始終跑在謠言的前面。只有放大主流健康媒體的“高品質”聲音,鍥而不舍地普及科學知識,全民健康素養(yǎng)的“水位”才有可能節(jié)節(jié)升高。
“獎孝金”
為激勵子女經常到護理院探望父母,蘇州一家護理院推出了“獎孝金”。子女兩個月內到護理院探望父母長輩超過30次就可獲200元現金抵用券,可以在繳納老人相關費用時抵用。
過去,38人每天去看望老人,137人每月看望兩次,126人每月看望一次,134人兩月看望一次,77人一次都不去。獎孝金制度實施后,兩個月時間內,129人看望老人超30次;38人超20次;60人超10次。
探望頻率的直線上升讓人看到了獎孝金的巨大魅力,但是也有人說子女盡孝不能具有功利化色彩。
請就此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百善孝為先。對父母孝順,本是人性中美好、自然的品德,但這些年子女虐待老人、不管老人的新聞卻屢見報端。自然,子女們也有諸多委屈。比如上班太忙沒時間,事情太多沒時間,路途太遠沒時間等等。的確,這是絕大多數子女的現實困惑,也并非全然的托辭和借口。但令人倍感五味雜陳的是,當看望父母有了獎孝金的鼓勵后,確實使探望老人的次數與人數增多。顯然,看望父母盡一些孝道并非單純是時間和距離的問題。
孝道的缺失,成了公眾普遍關注的一大社會現象。盡管早在2013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就規(guī)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保障贍養(yǎng)人探親休假的權利。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幾年子女們有沒有做到,答案多少不言自明。
“獎孝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獎勵作用,但是相信大多數人并不是因為這區(qū)區(qū)一兩百元才去探望自己的父母,畢竟一兩百元對于他們所繳納的看護費用來說也就是九牛一毛。“獎孝金”制度就如同“全勤獎”,“獎學金”這些一樣,明明白白的告訴人們怎樣做是被提倡的,是受到認可的,自己所做的還有哪些不足,更多的是給了人們一種提示。同時制成表格的探望次數,儀式化的獎勵領取方式,讓人們更直觀地看到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
由此可見,獎孝金可以提示或培養(yǎng)子女更多的來看望父母的習慣。如此,雖有功利意味,但也不乏善意的結果。
新規(guī)并無不可,發(fā)揮了其積極作用,卻同時有一種深深地悲哀與無奈潛藏在人們心中,畢竟關愛、陪伴老人是為人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是社會生活的道德標桿,也是法律所規(guī)定的義務。不論何種原因,獎孝金引發(fā)的變化,都揭露出了人們在看望老人或者說孝敬老人方面自覺性的缺失,讓人們反思,讓道德自覺性警醒。
喚醒道德自覺性,并不是一個單位執(zhí)行新規(guī),一次活動發(fā)放獎勵就可以推動的,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及長長久久的努力。不僅需要政府參與,也需要社會參與。只有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潛移默化形成的道德自覺性,那么我們的社會才是真正的敬老愛老,讓老人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畢竟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