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你的孩子在想什么
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孩子很難搞,就是因為捉摸不透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你的孩子在想什么,家長們真的知道嗎?今天,小編就帶父母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一下你的孩子在想什么。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或依偎在父母的懷抱里,享受著父母給予的溫暖,給予的愛;或跟隨在父母親的周圍,在父母羽翼的愛撫下快樂的玩耍。這時候孩子的心靈清凈的像一張白紙,不著一點污垢,他們除了享受愛沒有一絲憂愁,世界對他們來說是無比的圣潔,無比的讓他們放心。而這時的父母面對著孩子投來的純潔的目光,美麗的笑靨,想的就是如何給孩子以最深的愛,他們完全沉浸在對孩子的愛的喜悅中,至于孩子在想什么,做父母沒必要知道,也不想知道。
小紅帽、大灰狼、白雪公主、小矮人,他們都是曾活躍在每個人孩提時代夢境中的童話人物。你能相信嗎?他們已悄悄走出童話書,成為了解孩子個性的好幫手。
運用七組童話人物形象卡片,全面測出兒童的29個個性特征變量。
9歲的男孩小Z生活在北京一個中等偏上水平家庭里,最近他可不太讓父母省心。不但在家經(jīng)常鬧情緒,頂撞父母,在學校里也總和同學鬧別扭。老師說,小Z愛出風頭,經(jīng)常撒謊,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待著,顯得有些孤僻。心急的母親來到中科院心理所,希望專家們能找到小Z行為異常的原因。
讓人意外的是,等待小Z的不是連篇累牘的各式問卷,也不是專家面對面因勢利導的談話,而是進行一項從沒聽說過的“童話故事測試”。半信半疑的母親被告知千萬不要和孩子說,接下來要做的是心理測試,因為這樣會加重他們的緊張情緒,影響測試的效果。
小Z走進測試室,放在他面前的是一套三張畫有不同的小紅帽形象的卡片,其中兩張和童話書插圖以及電影中的小紅帽形象非常相似,而另一個則不太常見。他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心里充滿了迷惑。
李育輝博士面帶微笑地向小Z說道:“小Z,你好,聽說你看過很多童話故事,今天我們來玩一個講故事的游戲好嗎?”然后指著圖片問道:“你看,圖片上的每個小紅帽都在想什么呢?”小Z眨眨眼睛想了一會兒,慢慢講出了自己的想法。她接著又問了兩個問題:你覺得哪一個是童話中的小紅帽?為什么?如果你是大灰狼你會選擇吃掉哪個小紅帽?為什么?小Z回答時,她認真地做著記錄。可不要小看這些簡單的題目,它們可是專家們精心設計用來評估兒童個性特征的,如卓越性、助人性、焦慮、抑郁、攻擊性等等。
講完了這一組圖,李育輝博士又先后拿出了四組一套三張的圖片,每一套中分別對應三種不同的大灰狼、小矮人、巨人和女巫形象,還有兩組圖是白雪公主和小紅帽故事中的場景。她采取同樣的方法啟發(fā)小Z思考回答類似的問題,就這樣整個測驗經(jīng)歷了大約45分鐘,而整套童話故事測驗的目標是考察小Z的29個人格變量。
測驗結果發(fā)現(xiàn),小Z在“物質欲望”、“矛盾心理”、“對卓越感的追求”、“財產(chǎn)擁有感”、“支配攻擊”、“情感需求”和“怪異回答”幾個變量指標上得分偏高,而在“與母親的關系”上得分偏低。
李育輝博士分析說,小Z有獲得金錢玩具以及過富裕生活的較強欲望,同時對身邊的物品有強烈的占有欲,喜歡自我表現(xiàn),攻擊性強,情緒容易反復,有輕微的自戀心理,現(xiàn)在小Z和母親關系不能滿足他的需求,兩人沒有良好的依戀與溝通。
對小Z的測試表明,“他在情感上比較壓抑,渴望被關注,用否認和拒絕作為自己的防御機制。這些都和他母親反映的情況十分吻合!
童話世界中大量象征符號,體現(xiàn)了兒童在成長中表現(xiàn)出的矛盾和焦慮真有這么神嗎?用童話人物形象也能測出兒童的性格?
李育輝博士告訴記者,“這項研究運用了投射測試的方法。所謂‘投射’,指個人把自己的思想、態(tài)度、愿望、情緒等,不自覺地安放到外部對象上去的一種心理操作過程。投射測驗常常選用沒有固定意義的測題來觀察被測試者的反應,借以考察其所投射的人格特征和深層心理機制!
選擇童話作為測試的媒介,絕非隨意為之。
李育輝博士介紹說: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童話故事反映了人類心理最原始的部分,它與夢境有相同之處,像夢一樣,童話世界中使用了大量象征符號,體現(xiàn)了兒童在生長發(fā)育階段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矛盾和焦慮。童話故事可以把無意識的幻想或潛意識中的沖動轉化成有條不紊的敘述,使用隱含的形式和象征轉變成為有聲的欲望。
所以,心理學家一直希望通過童話來對兒童進行心理測試。希臘心理學家C.coulacoglou經(jīng)歷多年研究,編制出了《童話故事測驗》(英文縮寫FIT),主要以圖片作為刺激材料檢測7-12歲兒童的特征,而這次對北京兒童的測試也主要依據(jù)這個工具。
測試選擇的《小紅帽》、《白雪公主》故事,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中有共通性。
小紅帽、白雪公主和巨人都是西方童話中的人物,用它來測試中國兒童能有效嗎?面對記者的疑問,李育輝解釋說,“測試選擇的小紅帽、白雪公主、巨人等故事,在中西文化中有共通性。”
“比如,《小紅帽》其實是講一個小女孩獨自一個人去完成任務將面對的危險。在中國的故事里,故事可能不叫小紅帽,但是故事框架是一樣的。《白雪公主》講的是女兒和繼母關系的沖突,這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也都會涉及到!辈贿^考慮到中西方之間文化的差異,為使測試結果更準確,心理所的張建新研究員對這個測驗進行了精心修訂,這就更加保證了其中的科學性。
小Z可不是接受這項測驗的唯一幸運兒,李育輝博士和張建新研究員,先后對138名兒童心理進行了測試。他們還將測試結果和希臘431名7-12歲兒童的測試結果進行了對比,于是從前中國兒童一些不被重視的個性特征浮出水面。
情感和物質需求在中國兒童的人格結構中占首要位置,嫉妒攻擊得分也較高。
結果顯示,中國兒童在歸屬需求、嫉妒攻擊、口腔需求、情感需求、物質需求、性關注、追求卓越和抑郁這8個變量上的得分要明顯高于希臘兒童,“情感和物質需求”在中國兒童的人格結構中占首要位置。
李育輝博士認為,中國兒童在情感和物質上的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這和目前大部分的家庭物質生活并不富裕有關;同時,由于生存壓力的加大,使得越來越多的父母同時外出工作,減少了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子女也會更多地出現(xiàn)情感上的需求。在情感和物質上的相對缺乏,很容易導致出現(xiàn)一系列的情緒問題,抑郁便是其中最典型的表現(xiàn)之一。
中國兒童在嫉妒攻擊上的得分較高,極有可能是我國的獨生子女政策所造成的。
李育輝博士分析說,根據(jù)心理動力學理論,兒童的嫉妒最初大多是針對自己的兄弟姐妹,并在與兄弟姐妹的相處中學會克服。中國的家庭大部分只有一個孩子,他們可能無法順利地學會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從而在同伴關系中出現(xiàn)更多對同性的嫉妒攻擊行為。
在結果對比中還發(fā)現(xiàn),中國兒童更多地表現(xiàn)出對集體關系的歸屬感,而希臘兒童更多表現(xiàn)出獨立性和自我認同感。對此,李育輝解釋說,社會心理學很多研究表明,多數(shù)歐洲國家和美國的個體主義文化強調個人的需要和成就,生活在這種文化中的個體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獨立的人。而亞洲、非洲和中南美洲的很多國家強調集體主義文化,生活在這種文化中的個體傾向于把自己歸屬于一個較大的群體,如家庭、同伴和國家。中國兒童在總體上具有更高的歸屬需求,這表明中國兒童更重視集體關系和同伴之間的交往。這一結果與已有的成人跨文化人格研究比較一致,這說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僅對成年人的人格產(chǎn)生影響,對于兒童也有著類似的作用。
人際互動影響孩子心理
快樂、憤怒、恐懼、悲哀是孩子情緒最基本的4種表現(xiàn)。孩子懂得情緒管理,就能善于掌握自我、調節(jié)自我,對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應能適可而止的排解,能以樂觀的態(tài)度、幽默的情趣及時地緩解心理學在職研究生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相反,情緒的長期壓抑對孩子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不健康的情緒表達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健康的情緒表達才能正確表達自己。
專家指出,情感的認知、表達、溝通、互動如同任何專業(yè)技能一樣需要學習,瑞萊克思學能情商從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出發(fā)開發(fā)出“人際關系實驗室”、“情緒認知管理”“沙盤游戲”“社會實踐體驗”等備受孩子心理學在職研究生喜歡的情商課程,創(chuàng)造各種安全真實的情感模擬環(huán)境,幫助孩子在充分被接納的情境中探索合理的情感表達模式和溝通模式,實現(xiàn)良好有效的人際互動發(fā)展情商綜合能力。
孩子最渴望的是被認可
人們需要得到肯定和賞識。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更渴望得到的是被認可的感覺,而不是具體的物質。
外在的、物質的鼓勵,會讓孩子對物質越來越期待。但人的物質欲望是無窮盡的,到后來,家長會滿足不了孩子的物質要求。而且總是被物質來刺激成就感的孩子,特別容易放棄。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有時候應該停一停,了解自己的孩子都想些什么,傾聽一下孩子的煩惱。
【你的孩子在想什么】相關文章:
你對孩子的零用錢有什么意見05-16
我在想你作文11-22
入園時你和孩子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03-06
你是我的什么作文08-17
你為了什么而工作07-01
孩子適合什么玩具07-11
你誤解過孩子嗎?04-02
讓你教好淘氣孩子的招數(shù)06-17
讓你的孩子更優(yōu)秀的方法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