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熱門)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15篇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1
春節(jié)里,我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有趣的習俗比如。
壓歲錢。春節(jié),大人都要給小孩壓歲錢。這不是沒有由來的。相傳,古時候的中國曾經(jīng)有個怪獸叫“祟”,這個怪物經(jīng)常在除夕夜到小孩家里吃小孩。于是家里的大人都把錢裝在紅色的包里,夜晚悄悄地放在小孩的枕邊。等“祟”來到床邊時,紅色的包就會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將“祟”嚇跑。因為“歲”與“祟”同音,后來,長輩就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送給小孩,這樣小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了。到了現(xiàn)在,壓歲錢已經(jīng)變成了在新年的第一天,晚輩給長輩拜年時,長輩會拿出壓歲錢給晚輩。
春聯(lián)。春聯(lián)是對聯(lián)的一種,原本寫在桃花木上,桃花木是紅色的,有驅(qū)邪避難的寓意,所以選擇桃花木為春聯(lián)的選材,F(xiàn)在的.春聯(lián)不再用桃花木了,而是用紙來代替桃花木。并且模仿桃花木的紅色。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春聯(lián)。
貼倒福。曾經(jīng)有戶人家,有個奴才不識字,春節(jié)把“!弊仲N倒了,主人火冒三丈。但一個奴才急中生智,說:“我常聽人說,這家的福到(倒)了!這不是意味著您家的福氣大了、到了嗎!”主人一聽,轉怒為喜。重重的獎賞了不識字的仆人和急中生智的那個仆人。后來,就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家家都貼倒福。
中國的習俗真多!中國有趣的習俗真多!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2
今年大年三十的晚上,爸爸、媽媽、外公、外婆、舅舅、舅媽、表弟和我齊聚一堂。
我們開始包餃子,外婆小心翼翼的拿出一枚硬幣,裹進了一個餃子里,即將入鍋之前,外婆用手捏出一個記號,爸爸媽媽和我都看見了,只是沒吱聲,煮過餃子的人都知道,除了把餃子煮熟以外,餃子的外形都不會發(fā)生太大的變化,時間到了,將鍋蓋掀起,一團熱氣直撲臉頰,果然,我一眼就發(fā)現(xiàn)了那個“大錢餃子”,外婆在裝盤時,可以把這只不一樣的餃子放入我的'碗中,我感動極了。
在裝完盤后終于上桌了,我嘀咕了一句:“誰給我這么多餃子啊”,就把餃子挑到了不在席的媽媽碗中,其中就有那枚“錢餃子”接著,我若無其事的繼續(xù)吃餃子,媽媽燒完了菜后,我碗里瞄了一眼,已發(fā)現(xiàn)那枚餃子。等大家吃的差不多了,媽媽站起來說:“餃子都粘在一起了,搖一搖吧,”
在搖的過程中,媽媽偷偷的把自己的碗和外婆的碗交換了一下,外婆還蒙在鼓里呢,吃著吃著,只聽哎呦的一聲,外婆吐出了那枚硬幣!肮,奶奶吃到了,奶奶吃到了,”表弟高興的叫了起來。當時外婆還一頭霧水!
今年的春節(jié)過得特別溫馨。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3
江蘇揚州有著“月亮城”的美譽,揚州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揚州的民俗文化也很豐富,特別是春節(jié)的習俗!芭篱T頭”、“走大局”、要糖、隔年陳等風俗習慣傳至今日,十分有過年的氣息。
爬門頭
大年三十晚上,吃過晚飯后,老揚州要點上香爐蠟燭守歲,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長輩們開始給晚輩發(fā)壓歲錢。這時候大人會關上大門,讓家中個子小的孩子抓著門后的門閂往上爬,因為老式的大門是木制的,門后面從上到下有幾根橫木,中間還有門閂開關,這一風俗就是爬門頭。老年人說小個子三十晚上爬門頭能長個頭,爬得快長得快,爬得高長得高。小孩多的人家孩子們還互相展開比賽,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加了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
走大局
三十晚上,長輩們都要把云片糕、蘋果、橘子等擺在每個人的床頭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吃云片糕取其寓意“高高爽爽”,吃蘋果取其寓意“平平安安”,這些風俗全國許多地方都有,但吃橘子卻有著揚州獨特的寓意。因為在揚州話里,運氣叫做“局氣”,走運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氣的“局”諧音,所以贈人橘子,就含有把好的運氣帶給他人的美好寓意,揚州人新年請人吃橘子,就是祝福對方走大運,諸事順利。
自稱“我是揚州人”的現(xiàn)代著名散文大師朱自清先生那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背影》里就寫到朱自清的父親小坡公在辦完老母親喪事后,親自到浦口車站送兒子去北京,拖著肥胖的身體艱難地爬上爬下特地為兒子買來橘子,深諳揚州民俗的父親給兒子買橘子本身就飽含了父親對兒子的美好祝福,他希望兒子能一帆風順,處處走運。小小的橘子竟也承載著一個屢遭不幸的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厚意。
要糖
大年初一早上,揚州民間有大人小孩出門到周圍鄰居家里給長輩拜年的風俗,這時候最忙的是小孩,他們成群結隊挨家挨戶去要糖,也就是挨家挨戶去給長輩拜年。長輩們看著滿臉稚氣的孩子,聽著孩子們七嘴八舌喊著“大媽”“大大”“爹爹”“奶奶”,在一片“恭喜發(fā)財”“恭喜身體健康、精神力壯”祝福聲中,他們捧出事先準備好的果盒給前來拜年的小孩散發(fā)各色糖果、云片糕、橘子、蘋果等,也順祝孩子們“上大學”“發(fā)財興旺”“早點娶馬馬”等。要糖這一風俗傳承的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隔年陳
在大年初一早上吃圓子和面條,圓子寓意團圓,面條寓意長久,大年初一中午也不新做飯菜,而是把三十晚上的剩飯剩菜端出來熱一熱再吃,這叫做“隔年陳”,按老年人說法,大年初一到初五這五天年當中都不能新做飯菜,寓意年年糧食有余。
掃地聚財
大年初一民間不作興掃地,正月初二才可以掃地,這一天掃地也有講究:掃帚要從大門口往屋里掃,而不是像往常一樣把灰塵垃圾朝門外掃,初二這樣掃地就是要把大年初一聚集起來的財氣往家里掃,先堆在一處然后才清掃出去。
挑財神水
正月初五這一天,民間傳說是財神菩薩生日,這一天天沒亮,揚州民間有一個風俗:一家的男主人要起大早去附近的河邊或井里去挑水,這個水叫做“財神水”,傳說誰搶到第一名誰就能在新年發(fā)大財。筆者曾問過熟知這一風俗的母親:“誰能證明究竟是哪一個去得最早?深更半夜也沒一個人在河邊見證啊!”母親說:“財神菩薩知道!
七錐子八夾子九錐子十挖子
揚州民間認為正月初七是火星菩薩的生日,這一天民間不作興動針,怕針戳到菩薩的眼睛。正月初八不能動剪子,初九不能動錐子,初十不能動鍬,否則下田栽秧勞動時蛇蟲等就會來夾人、咬人、蜇人。揚州民間也有初十是“人初”的說法,也就是初十這一天人人都過生日。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4
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中,最受重視的莫過于春節(jié)、元宵、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了。這些節(jié)日當中,春節(jié)又屬于重中之重。每年因回家過春節(jié)的外出游子、農(nóng)民工流、學生流交匯在一起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春運”現(xiàn)象。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說的就是人們對春節(jié)的重視,反映在心理上就是中國人十分看重與親人的團圓,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盡管春運期間車票之昂貴,人員之擁擠,人們依然向往擠上過年前的最后一班車。
我們這里通常意義上的“過年”,不單單是指“春節(jié)”那一天,而是從“春節(jié)”那一天一直延續(xù)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過后為止。這期間節(jié)日的氣氛相當濃厚。因為只有等到過年,才能見到久別的親人并與之團聚,小孩子則不僅可以嘗到許多平時享受不到的美味,可以放開肚皮大飽口福,而且還能得到一筆數(shù)目不小的完全歸自己支配的壓歲錢,那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
先說過年的準備階段。過年最重要的準備是年貨,為了讓家人和親朋好友吃好玩好,婦女們通常要準備眾多的年貨。秋收已過,她們有時間到墟市上買回釀酒的酒曲,用剛剛收獲的糯米釀上一缸甜美的米酒,以招待遠道歸來的親人和前來拜年的親朋好友。米酒是用酒娘沖開水的,喝上一口,從口里甜到心里,但又不失酒的香味。除了釀酒外,她們還會用自家養(yǎng)的鴨子制成美味的板鴨,用豬肉制成色香味俱全的香腸,或者將從集體魚塘中分得的鰱魚制成臘魚等等。所有這些肉制品制成后,只要是陽光燦爛的天氣,人們就用竹篙將其掛成一排放在太陽下晾曬,直至將其曬得流油為止。家家都是這樣,這構成了我們家鄉(xiāng)冬天的一道風景線。以上是要在鍋里煮熟后用盤子端上飯桌的年貨,還有一些則是用米粉加調(diào)味料攪和成團,然后捏成更小的不同形狀炸熟的果子,墟市上購買的瓜子、蜜餞等等,則是專門用于喝茶聊天時享用的。
等到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四,家里稱“過小年”,說是灶神回天宮奏報述職的日子,所以這天要煮很多好吃的食物,使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回來是天庭將會降福人間,故有“上天奏善事,回宮降吉祥”之說。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把家中一切器具,包括臺凳桌椅、櫥柜等統(tǒng)統(tǒng)搬出來清洗,然后將房里屋外的灰塵、蛛網(wǎng)打掃地一干二凈,把整個家整理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
過年前兩天,每家會派代表到附近的墟市上購買最后的年貨,比如爆竹、蠟燭、香和對聯(lián)、門神畫等等,當然,如果哪家有擅長書法的人,對聯(lián)就直接由他負責了。對聯(lián)和門神畫是在春節(jié)那天貼的,都是圖個紅火喜慶。
最重要是就是春節(jié)那一天了,準備了那么久,終于等到“過年”了,過年的重頭戲是年夜飯。在下午的四五點鐘,便不斷有人家開始燃放鞭炮吃年夜飯了。爆竹噼噼啪啪的聲音給節(jié)日增添了無限的熱鬧喜慶的氣氛。不一會兒五顏六色的煙花和轟轟的爆竹便竟相燃放。和其他地方一樣,全家團團坐在桌上,品嘗著那些美味可口的菜肴,大家舉杯說出自己對于家人的良好的祝愿。所不同的是這里不是和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那樣過年吃餃子,而只煮一桌豐盛的飯菜罷了,而且不會吃光,那意味著“年年有余”。在開飯之前,必須把筷子放在擺好的飯碗上,每個碗倒上幾滴茶,由家中年紀最小的人叫:太公太婆、爺爺奶奶回家過年(被叫的人應該都是已經(jīng)故去了的),然后將各個碗中的茶到掉,請家里年紀最大的坐上席后,大家才能動筷子。這些過程雖然看上去有些麻煩,可卻是寓示著對祖先的尊敬,對長輩的孝順,它不自覺地給我們提供了教我們和小孩如何做人的一個舞臺。在有說有笑的過程中,大家享受著最豐盛的年夜飯。過后,大人照例要給老人和小孩發(fā)壓歲錢,并要求小孩將壓歲錢放在枕頭下,以企求歲歲平安。
大年初一,是祭祀“觀音”的日子。這一天全家人都只能吃素食,比如豆腐、白菜、蘿卜之類,而且每餐都要將素菜吃光,寓示著新的一年莊稼長勢喜人,不要到農(nóng)田中拔雜草。吃完早餐,那些少男少女們往往準備進城逛街購買衣帽鞋襪之類,而善男信女則前往當?shù)氐姆鹚聼惆莘鹎蠛灒,這一天的行人也是相當之多,導致交通堵塞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墒侨藗儧Q不會在這一天去走親戚,向親戚拜年。初二“喝湯”,其實并不是喝湯,只是燒些米線,煮些清水蛋來吃。原來各家各戶都會準備一碗米線,上面放上兩個剝了殼的清水蛋,送往本家族中有上了年紀的老人的家庭中,實為敬老,因為米線意為長壽,剝了殼的雞蛋意為脫殼重生。老人一般只會接受米線和其中一個雞蛋,另一個蛋回敬給主人。如果雙方都有老人,雙方就會互送。從初二開始,人們便可以向親戚朋友拜年了。特別是年前出嫁的閨女,是一定要在初二這天回娘家的。而且須在娘家呆上個把禮拜,那些兄弟哥嫂叔伯們會按一定順序請新婚夫婦到自家吃一頓,那叫“請飯”,這時,也是新郎熟悉娘家親人的好機會。一般人拜年可以一直持續(xù)到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佳節(jié)。
過年這一段時間是個人們互相交流的時期,最重要的.表現(xiàn)在于“禮”的往來。在親戚家做客,一般是只吃兩頓,一頓叫“喝湯”,一頓是中餐。前者是主人為剛剛遠到而來的客人洗塵的,他們端上美酒和下酒的幾個小菜,讓客人先墊墊底。大家一邊品嘗著美味,一邊講述工作和家庭的情況,這樣在閑聊中不知不覺就減輕了客人在路途的疲勞。不一會兒,主人撤下小菜的盤子,端上十幾個家里的拿手的好菜,開始真正的中餐。臨走時,他們又回送一些自制或是買來的果子、花生之類,增進了相互之間的交流和感情。到了正月十五,家家團團圓圓鬧完元宵,節(jié)日氣氛就已漸漸淡下來了,因為新的一年已經(jīng)開始,為了拼得更好的生活,還要通過辛勤的勞動。經(jīng)過一個“春節(jié)”的休息,人們疲憊的身心得到調(diào)養(yǎng),這使得他們更有精力去開始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應該說,我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不僅是親情、友情的展現(xiàn),而且是增進人與人之間和諧的潤滑劑,更是教育后代尊老愛幼,善待他人,拼搏進取的一個途徑。通過春節(jié),將身處異地的親朋好友聚集起來,互相傾訴一年來的得與失,共同分享一份快樂,分擔一份別人的苦難,使人們內(nèi)心不感到孤獨!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5
1、 守歲習俗
過年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因此,守歲是過年的習俗之一。除夕之夜過年守歲,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 掛燈籠習俗
過年各處商場、公園、街道都喜歡掛著燈籠,總給人一種喜慶洋洋的感覺。紅燈籠綻放出了燦爛的光彩,裝飾出隆重熱烈、喜氣洋洋的過年氛圍。每逢過年甚至在異國他鄉(xiāng)都被紅色的燈光裝飾一新,掛上了數(shù)不清的大紅燈籠和中國結。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燈籠”有了認同感,他們把它看成是中國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而給予尊重。中國的過年燈籠又統(tǒng)稱為燈彩。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過年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3、 備年貨習俗
家家戶戶準備年貨,過年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lián),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過年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xiàn)代,不拘泥于傳統(tǒng)。
4、 拜年習俗
新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新衣,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間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到宋代,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送帖致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電話,短信,微信,視頻等方式。
5、 貼窗花習俗
戰(zhàn)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銀箔鏤空刻花,都與剪紙如出一轍,它們的出現(xiàn)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宋、元以后,剪過年貼窗花迎春的時間便由立春改為過年,人們用剪紙表達自己慶賀春來人間的歡樂心情。過去無論南方北方,過年過年期間都過年貼窗花。現(xiàn)在南方只結婚時才貼,過年一般不貼了。而北方過年貼窗花還盛行。以此達到裝點環(huán)境、渲染氣氛的目的,并寄托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愿望。
6、 壓歲錢習俗
壓歲錢,又稱“押歲錢”、“守歲錢”等,是年俗的節(jié)物之一。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zhèn)惡驅(qū)邪。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勝驅(qū)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愿小兒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 壓歲錢數(shù)多少不一,但能給小兒帶來自主消費的喜悅。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歲錢的數(shù)量與日俱增,通常視家庭經(jīng)濟情況而論。
過年將至,年味越來越濃,人們在采購年貨的同時也都要張貼春聯(lián)。
6、 貼春聯(lián)習俗
過年將至,年味越來越濃,人們在采購年貨的同時也都要張貼春聯(lián)。千家萬戶喜氣洋洋,張燈結彩,處處洋溢著一股濃濃的年味,貼對聯(lián)更是人們辭舊迎新時的必有之物。對聯(lián)的上下聯(lián)字數(shù)不限,但必須相等。春聯(lián)起源于桃符,是華人過過年的重要標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lián)的時候,意味著過過年正式拉開序幕。
7、 掃塵習俗
一到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就忙著打掃室里室外衛(wèi)生,清洗蚊帳被褥,連籮筐家具也洗刷一遍,把內(nèi)內(nèi)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凈凈。然后把幾件破舊的東西拿到村口放火燒掉,稱為“送窮”,意思是把那些晦氣全部送葬掉,以換來新一年的好運氣。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8、 貼年畫習俗
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nèi)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愿過年新年吉慶,驅(qū)兇迎祥。過年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多數(shù)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lián)的習俗,以增添過年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后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
過年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送舊迎新之意。
9、 穿新衣習俗
過年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送舊迎新之意。舊時,富紳、富戶呢毛綢緞穿戴一新;貧戶所穿即使是粗布舊衣,也都整齊清潔,異于平日,以應新春吉日。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過年“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所以人們也要用新的事物來給自己開一個好的年。所以過年穿新衣服就是其中的一項。
10、 年夜飯習俗
是農(nóng)歷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餐。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一年一度的團圓飯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6
媽媽家鄉(xiāng)的習俗,很好玩,你想聽聽嗎?那就跟我來吧!
過年的前幾天,首先大掃除,然后殺豬、做豆腐、做紅薯酒。最后上街買年貨。
到了年三十那天,大家都起地很早,大人們就忙著準備年夜飯,小孩就貼年畫,貼對聯(lián),然后就開始洗澡,洗完了就開始吃年夜飯了。 到了正月初一的早上,小孩子們拿著袋子去村里拜年,到了人家家們口就大聲說:“拜年啦!拜年啦!給您拜年啦!”這時候大人們會拿著早已準備好的糖果、餅干之類的好吃的零食發(fā)給小孩們。等到拜完一個村時,小孩子們就會提著滿滿一大袋好吃的'回家。
這就是我媽媽家鄉(xiāng)的習俗。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7
春節(jié)是我國最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下頭我給大家介紹一些過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
從陰歷二十三開始,人們就開始為過春節(jié)忙碌了起來,陰歷二十三是紀念灶王爺?shù)娜兆,?jù)說每到這一天灶王爺就要乘著人間的煙火去天上匯報人間的情景。這天,人們都會為灶王爺準備一盤子糖瓜兒,期望他為自家人多多說點兒好話。當然,這些糖瓜最終都會進入到我們這些喜歡吃糖的小孩子們的肚子里,糖瓜兒是糖做的,黃黃的,圓圓的,看起來像個小西瓜,象征著團圓,美滿。吃到嘴里甜甜的、脆脆的,小朋友們都愛吃。
一到農(nóng)歷三十就進入了過年的階段,人們都忙著掃庭院、貼窗花、請門神、貼福字,有的人家故意把福字倒過來貼,別人一看就明白!暗健绷,證明這家人明年的福氣到了。吃過團圓飯,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全家人一起包餃子,我家在這一天總是要在餃子里放上一枚洗干凈的硬幣,誰吃到了這個餃子就是家中最有福氣的人。我異常喜歡年三十的晚上來守歲的,因為這樣就能夠不用早早的睡覺了。一過晚上十二點,一年中最喜慶的'時候刻就來臨了,各家各戶都開始放煙花,有的煙火一點燃就像賽車一樣,一溜煙似的跑得無影無蹤,有的發(fā)出“嘭”的巨響竄到夜空中像菊花一樣綻放美麗的笑臉......火樹銀花一線天!新的一年就在這美麗的煙花中開始了!
最高興的是過年時收到長輩們給的壓歲錢,嘻嘻,這是我最喜歡的風俗了。當然從里到外穿上一身漂亮的新衣服,也異常的開心。
過新年真是一段完美的時光!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8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形式多樣,收留豐富,在這么多節(jié)日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jié)。
春節(jié)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又稱陰歷年,俗稱“過年”。春節(jié)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那些聰明的女孩用她們聰明的手剪了很多窗花,祝福,寫得好,會寫幾對對聯(lián),有些貼在家里;有些人寫給他們的親戚和朋友。普通人會在春節(jié)前幾天買很多東西,比如水果、魚、雞等等。而在新年的那天晚上,全家人會團聚在一起,一起吃“新年前夜晚餐”,晚飯后,孩子們?nèi)シ艧熁,成年人在家看春?jié)晚會。
我記得我八歲的時候,和家人過了一個快樂的春節(jié)。過年前三天,爸爸媽媽帶我到處跑,說是為了買年貨;貋砗,爸爸忙著寫對聯(lián),媽媽在打掃家里的東西!班堰省遍T鈴響了,因為只有我“游手好閑”,所以我跑到門前開門,打開門幾扇窗花一套新衣服映入我的眼簾。阿姨來了,說是專門為我家送祝福的,希望我們在新的一年里過年。
晚上是我們孩子最開心的時候,因為大人讓我給我們壓歲錢!俺燥垺眿寢尩暮敖写驍嗔宋业某了肌N乙徊揭徊絹淼娇蛷d。“哇”我的'音量嚇壞了自己。因為食物真的太豐富了,有炸魚、燉雞、紅燒肉等等,我迫不及待地想拿起筷子,大口大口地吃。
晚飯后,我邀請了幾個女同學一起放煙花,幾乎傷害了人們。春節(jié)是一個盛大活潑的節(jié)日,也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我也想提醒孩子們,放煙花要小心,不要傷害自己或他人哦。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9
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形式多樣內(nèi)收留豐碩,在這么多節(jié)日當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jié)。
春節(jié),是農(nóng)歷的正月初一,春節(ji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春節(jié)是我國最隆重的節(jié)日,最熱鬧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那些心靈手巧的姑娘們都用她們那雙巧手剪裁出許多的窗花、福字,還有寫字寫得好的人,會親手寫出幾副對聯(lián),有的貼在家門口;有的寫了送自家的`親朋摯友。通凡人們會在過年前幾天去買許多東西,像生果、魚、雞等等。而且在過年的那天晚上,全家會團聚在一起,一起吃“年夜飯”,飯后小孩去放煙花,大人在家里看春晚。
記得我八歲那年,和家人們過了一個快樂的春節(jié)。在過年的前三天,爸爸媽媽帶著我到處跑,說是為了買年貨;貋砗,爸爸就忙起了寫對聯(lián)這項工作,媽媽則在打掃家里的東西!斑蔬省遍T鈴響了,由于只我“游手好閑”,所以我跑到門前去開門,打開門幾只窗花一套新衣服便映入我的眼簾。來的是姑姑,說是專門為我家送祝福來的,但愿我們在新的一年里過年紅紅火火。
到了晚上是我們小孩最開心的了,由于大人要我給我們壓歲錢了!俺燥埩恕眿寢尩囊宦暫敖写蛑袛嗔宋业某了迹壹膊饺顼w地來到客廳,“哇”我這音量,我自己都被嚇著,由于飯菜真的太豐碩了,有炸魚、燉雞、紅燒肉等等,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碗筷,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吃完飯后,我約了幾個女同學一起去放煙花,差一點傷到人了。春節(jié)是一個隆重、熱鬧的節(jié)日,也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可是我也要提醒各位小朋友們,放煙花的時候要小心一些,千萬不要傷到自己或別人哦。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10
春節(jié)一般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二十三這日是小年,傳說這一日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據(jù)說大罪要減壽三百日,小罪要減壽一百日。
二十四這日撣塵掃房子,二十五要做豆腐,二十六要割年肉,二十七宰雞趕大集。二十八要貼花花。二十九,俗稱“小除夕”,這一日人們往來拜訪。 臘月三十是春節(jié)的一個高潮,除夕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日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俺Α敝械摹俺弊质恰叭;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jié)在正月十五正式結束,這一日是元宵節(jié),要舉行燈會,還要吃元宵、放煙花。最后在煙花聲中,結束了春節(jié)。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11
祭灶神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jié)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nóng)村很多地區(qū)還沿襲這種風俗。
掃塵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tǒng)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
貼春聯(lián)
貼春聯(lián)這種春節(jié)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lián)的習俗。
春聯(lián),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稱春聯(lián)。春聯(lián)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lián)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lián)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jù)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lián),以示慶賀。原來春聯(lián)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lián)大都用紅紙書寫。
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弊仲N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弊,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與春節(jié)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jié)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jié)日的喜慶。年夜飯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nèi)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歲習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qū)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國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據(jù)史料記載,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類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為我國南方盛產(chǎn)竹子,這個習俗首先是從南方流行起來的。當竹子燃燒時,竹節(jié)里空氣膨脹,引起竹腔爆裂,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爆竹的名稱也由此得來。大約到了唐代,人們把火藥裝在竹筒里點燃。宋代人們已經(jīng)普遍使用內(nèi)裝火藥的紙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現(xiàn)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節(jié)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xiàn)“年味” 的春節(jié)習俗。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愿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后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guī)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正如古語所說,拜年“以聯(lián)年誼、以敦鄉(xiāng)情”。
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春節(jié)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jié)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愿、還愿、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傳統(tǒng)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12
我記憶中最快樂的事莫過于過春節(jié)了。按照四川的風俗習慣,過春節(jié)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準備了。臘月里人們要掛長長的香腸,鮮鮮的臘肉,真誘人呀!
除夕夜的前幾天,我們都要與爸爸媽媽去超市購物,那超市里別提有多熱鬧啦!年貨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繚亂,到處張燈結彩,一派節(jié)日的喜慶氣息。我們要買新衣服,買各種食品,還有年畫,對聯(lián)與鞭炮。
快到除夕,家家趕做年菜,吃起那香噴噴的年菜,我們就喝飲料,長輩們喝酒,長輩們還要說:“祝你們天天向上……”我們還要給長輩敬酒!除夕晚上還要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會,節(jié)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點我們就要放五顏六色的煙花,你能看見五彩繽紛的煙花在夜空閃耀,你能聽見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預示著新年的來到!
大年初一我們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長輩家去拜年。我們的'長輩會給我們發(fā)壓歲錢。大年十五是春節(jié)的高潮,我們也叫元宵節(jié),那天有會舞獅子、鬧元宵、看花燈,真是熱鬧非凡!盼呀盼,在每年的盼望中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快樂的春節(jié),我也漸漸長大了。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13
在田野邊有一個洞,里面住著兩只田鼠,一只大田鼠和一只小田鼠。
一天,大田鼠從外面買來兩袋小米種子,它一邊和小田鼠在自己開墾的地里種下,一邊高興地說:這回咱們秋后就能吃上自己種的小米蒸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小聲嚷了一句。大田鼠聽了,有點氣憤,它驚訝地瞪了小田鼠一眼。
種子長出禾苗后,大田鼠滿心歡喜地說:看咱們的小米種子長得多旺,用不了多久,小米種子就會長大結子,秋天咱們就可以吃上自己家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又不冷不熱地答了一句。大田鼠聽了心里很不興奮。
小米成熟后,大田鼠辛辛勞苦把米粒的皮去掉,把小米加工成金黃的米粒?吹阶约旱膭趧映晒筇锸笮睦飿烽_了花:這回咱們很快就會吃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不一定!小田鼠仍不緊不慢地說。大田鼠沒再理他,忙著挑揀米粒中的沙子。
米粒磨成了面粉,大田鼠蒸年糕,小田鼠生火,一盆金燦燦的年糕很快端上了飯桌,大田鼠興高采烈地說:今兒這個年糕咱們是吃定了!誰知小田鼠又和往常一樣,仍然說了一句讓人掃興的話:那不一定!到了嘴邊的年糕怎么能說不一定?大田鼠整理時來了氣,掄起一根棍棒就往小田鼠身上打,小田鼠掉頭就跑。
就在大田鼠追打小田鼠時,一群螞蟻把年糕抬起就跑。小田鼠看見了,邊跑邊說:我說了不一定就是不一定!大田鼠見小田鼠如斯不爭氣,干脆把小田鼠趕出家門,自己重新蒸年糕去了。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14
春節(jié)是我國一個最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我國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慶祝這個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大部分相傳至今。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3.貼窗花和倒貼“!弊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
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4.貼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5.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
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6.吃餃子
民間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勸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8.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fā)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9.看春晚
現(xiàn)在看春晚也基本成了全中國過春節(jié)慶祝的一個主要的活動了,在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
圍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等到一起倒說著迎來凌晨的鐘聲的那一刻互道新年快樂,然后基本就開始下餃子,準備第二天的正式過年了。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15
趁年圩、開年鍋 入年關后,各地的圩場都不分圩期,每天均有年貨供應。同時,家家戶戶趕制年宵食品,以備待客、祭祀或送禮,因多有油炸品,故習慣叫”開年鍋“.本地人的年宵食品有炒米餅、糖黏米、炸粉片、油角、煎堆(多為空心),客家人大多蒸糕餅(火鐮餅)、炸糖環(huán)、油角、芋蝦等,也制糖黏米,叫米層,煎堆則少見。年糕各地均有,多為松糕,還用缽仔來蒸”缽仔糕“.80年代后,城鎮(zhèn)居民和部分農(nóng)民喜歡用糖果、瓜子、花生等招待客人。
搞衛(wèi)生、迎新春 民諺有”臘廿七、臘廿八,家家掃屋清地笪“等,各戶人家習慣在十二月二十七或二十八兩天,將屋內(nèi)外打掃干凈,以迎接新春的'到來。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08-09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09-18
春節(jié)風俗習慣03-22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作文02-07
春節(jié)風俗習慣作文02-18
龍年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及習俗12-18
關于春節(jié)風俗習慣作文02-14
廣州過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01-27
[推薦]春節(jié)風俗習慣作文02-17
春節(jié)風俗習慣小學作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