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機械效率》滬科版教學設計初中物理(通用7篇)
機械效率指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用符號η表示,計算公式為η=W有/W總*100%。生活中機械效率的應用有起重機、汽油發(fā)動機、柴油發(fā)動機、滑輪組、滑輪組等。下面是應屆畢業(yè)生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的《機械效率》滬科版教學設計初中物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機械效率》滬科版教學設計初中物理 1
[新課教學]
一、活動:以動滑輪為例,比較手拉繩做的功與動滑輪對重物做的功。
1、設計方案:
2、需測量的物理量和使用工具:
3、實驗注意事項:
(1)測拉力時,應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
(2)繩自由端的拉力方向以豎直向上為宜,若方向向下,操作、讀數(shù)均不方便。
4、設計表格,進行多次實驗,將實驗數(shù)據(jù)填入表格。
5、得出結論:手拉繩所做的功與動滑輪對重物所做的功是_______(相等或不相等)的。
二、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1、在上面的活動中,將鉤碼提升至一定的高度是我們的目的,所做的功叫做有用功,記作:W有用;在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需克服摩擦阻力做功,還要克服動滑輪的重量做功,這部分功雖然并非我們所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我們將它叫做額外功,記作:W額外;而我們把手的拉力(即動力)對動滑輪做的功叫做總功,記作:W總。
2、進一步以用水桶打水為例說明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且得出總功應等于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即W總=W有用+W額外。
3、再次以使用斜面為例說明:將重物提高h所做的功Gh為有用功;使用斜面時,沿斜面的推(拉)力所做的功Fs為總功;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為額外功。
三、功的原理
功的原理——在使用機械時,動力對機械所做的功,總等于機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1、動力對機械所做的功,即總功。
2、機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包括克服有用的阻力,如物體的重力,物體與地面的摩擦力等,還包括克服額外的阻力所做的功,如動滑輪重、繩和動滑輪間的磨擦等。即包含了有用功和額外功。
3、理想情況下,(即:不計磨擦,動滑輪重等時)W額外=0,所以有:W總=W有用
4、一般情況下,額外功不能為零,則有:W總=W有用+W額外
四、機械效率
1、定義:物理學中把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用η表示。
2、表達式:
η= W有用 /W總 ×100%
3、例題:
用一個動滑輪,將200 N的物體勻速提升2m,所用的拉力為120 N,此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強調(diào)解題規(guī)范及注意事項)
4、說明:
、贆C械效率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比例的多少,是一個比值,所以是一個無單位的物理量,用百分比來表示。
、谝驗閃有用總小于W總,所以機械效率總小于1。(為什么?可請學生回答分析)
、蹤C械效率是描述機械性能優(yōu)劣的.物理量,機械效率高的機械性能優(yōu)良。機械效率的高低與所使用的機械工作時是否省力、及省力多少無關;與機械工作時的快慢程度無關;與機械工作時所完成的功的數(shù)量多少也無關。
五、課堂練習:
(1)用定滑輪緩慢提升質量為20kg的物體,所用拉力為220N,當物體提升2m時,求有用功、總功和動滑輪的機械效率。(g=10N/kg)
(2)由于在使用杠桿時的摩擦非常小,故杠桿是一種機械效率非常高的簡單機械,若用一根機械效率為90%的杠桿將一個18.0kg的物體提升50cm,需要做多少總功?(g=10N/kg)(提示后可讓學生課后解答)
六、課堂活動:
1、影響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因素——課本圖10-34(機械效率相等嗎?)
將實驗數(shù)據(jù)記入課本表格內(nèi)。
(1)實驗、討論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機械效率?
(2)學生歸納總結:
、僭黾游镏;
、跍p小機械自重;
、蹨p小滑輪轉動時的摩擦阻力。
2、影響斜面機械效率的因素:
(1)光滑程度相同時,木板的傾斜角度越小,機械效率越小;
(2)木板的傾斜角度相同時,木板越光滑,機械效率越大。
課堂小結:
1、有用功、總功、額外功、機械效率;
2、探究機械效率的變化,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布置作業(yè):
課本作業(yè)第1、3、4題。
《機械效率》滬科版教學設計初中物理 2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機械效率”是人教社根據(jù)新修訂的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教學大綱》而修訂的初中物理第一冊最后一章第三節(jié)內(nèi)容。它是學生在對“力”、“力和運動”、“功和功的原理”等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上比較綜合的一節(jié),且有所擴展,涉及到一定量的計算,在實際中有重要的應用,在社會生活中也有相應的體現(xiàn)。因而,本節(jié)內(nèi)容具有綜合性、應用性、實踐性強的特點,因學生缺乏對“機械”的感性認識而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大綱》也提出了“理解”的較高的教學要求。由于功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對其本質缺乏認識,“功的原理”可以說既簡單又復雜,學生也并不一定真正理解,所以學生在學習“機械效率”時也必然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對幾種“功”的表現(xiàn)形式、實質意義及相互關系的理解有相應的困難。學生們雖然對物理的學習也有近一年的時間,有了一定的物理基礎和理解能力,但他們抽象的理性思維能力仍然較低,對事物的認識仍主要借助于感性認識,需要靠教師的有效引導才能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通過理性認識的建立和知識的獲得,獲得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智能的提高。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要突出“以學生為本”,要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教學目標的定位就不應僅僅停留在學生知識的獲得和技能的提高上,要定位在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更應通過經(jīng)歷獲得知識的過程,領悟知識形成過程中的思想方法和過程方法,感悟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體現(xiàn)和應用,從而產(chǎn)生熱愛科學,熱愛生活,人與人團結合作、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的情感態(tài)度。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體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及相互關系,理解機械效率的意義;能正確認識幾種功的表現(xiàn)形式,能利用機械效率解決有關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實踐,教師引導啟發(fā),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三種意識,即:問題意識、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四種能力,即:動手實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通過實踐探究,合作交流,感受到獲取知識的成功喜悅,感悟到合作學習的重要和知識的科學價值,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機,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jié)課的知識重點是功的幾種外在形式及意義,機械效率的意義,而教與學的重點則是實驗啟導,合作交流,自主建構,發(fā)展智能。
四、教學設計思想
1、運用“問題教學法”,激發(fā)引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和探究欲望。所謂“問題教學法”就是組織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圍繞有關問題展開主動的探究和學習,謀求問題的解決,并通過系列問題的解決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鞏固,最終達到知識掌握和靈活運用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形成和實踐能力提高之目的。
學生在生活中可能已經(jīng)知道“效率”一詞,但對“效率”的'真正意義不一定能真正理解。為了激起學生學習本節(jié)內(nèi)容的熱望,引發(fā)學生的學習需求,上課伊始,老師就鼓勵學生討論并結合自己的生活或熟悉的生產(chǎn)實際,交流回答對“效率”一詞的認識,指出在哪些場合下涉及到“效率”問題?教師可在肯定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指出,本節(jié)課所研究學習的機械效率在物理學中有其獨特的意義。接著組織學生做用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實驗。實驗中教師再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滑輪組的工作情況,將實驗全過程分解為重物升高和手拉彈簧測力計上升兩個過程,指導學生分別計算兩個過程中做功的大小,啟發(fā)學生有何發(fā)現(xiàn)?能否提出相關問題?再引導思考、分析、解釋其原因,從而使學生認識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這些概念。然后再通過多媒體展示教材P210圖14—6中的問題,再次激發(fā)學生思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使認識趨同,進而認識機械效率問題。最后再安排學生做用斜面升高物體的實驗,讓學生再實踐、再認識,產(chǎn)生認識上的飛躍。整個學習認知過程突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一個漸進過程。學生經(jīng)過一個問題激發(fā)、實踐探究、發(fā)現(xiàn)新知、解決問題、應用深化的獲知提能和情感交流的體驗過程,知識的獲得有實踐依托,真實可靠,理解自然,自然也掌握得比較牢固。
2、體現(xiàn)物理學科的特點,為學生學習提供真實的學習情景和感性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提高。同時運用多媒體手段呈現(xiàn)學習內(nèi)容,對學生產(chǎn)生多重刺激,使其能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和集中注意,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3、切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是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建構;二是教師適時的恰如其分的點撥、引導、激發(fā)、鼓勵,學生能說的盡量讓學生說,教師不說或少說,結論組織學生自己得出、自己表述,而不是教師給出,問題讓學生自行解決,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師,讓學生上講臺當“學生的教師”。
五、教學手段與方法
問題激發(fā),實驗探索,合作互動,自主生成。
六、教學流程設計:略
七、教學過程實施
。ㄒ唬┬抡n導言:
1、簡述前面已學習了功和功的原理,明確今天要學習的內(nèi)容——機械效率,并板書課題或用媒體呈現(xiàn)。
2、說明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講“效率”的社會。鼓勵同學們結合生活實際相互談談對“效率”的理解和在哪些情況下存在“效率”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并回答。
3、教師說明物理學中的“機械效率”有其特殊的含義,今天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認識它。板書或媒體呈現(xiàn)實驗探究題目。
(二)教學過程:
1、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將實驗器材放在課桌上,要求:
、潘娜艘恍〗M合作實驗(一人操作,一人記錄,一人準備匯報,四人都注意觀察);
⑵提高重物(兩鉤碼)先后采用兩種方式:
、僦苯佑脺y力計提起重物;
、谟没喗M將重物提升相同的高度(10cm)看兩種情況下各做多少功?
、菍⒂涗洈(shù)據(jù)填入表中并處理;
、葘嶒炛袘⒁馕矬w向上運動時保持什么狀態(tài)?并注意觀察滑輪組的狀態(tài)。
學生:學生實驗,教師下去巡視指導。
教師:學生實驗結束,激發(fā)學生通過觀察、記錄、數(shù)據(jù)處理和比較分析,你有哪些發(fā)現(xiàn)?能提出什么問題?要求小組討論、交流。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交流并回答,教師鼓勵學生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
教師:引導點撥,啟發(fā)學生認識總結概括出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教師板書或用投影呈現(xiàn)。再引導學生回憶功的原理,使之對功的原理有明晰的認識。
學生:分析討論、交流回答(個別與集體相結合)
2、媒體呈現(xiàn)三種做功情況(教材P210圖14—6)
教師:結合大屏幕上的圖,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做功的目的,哪部分是有用功?哪些是額外功?記錄、處理數(shù)據(jù)并加以比較,鼓勵小組討論,看有何發(fā)現(xiàn)或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思考分析、計算討論、交流回答。(可鼓勵學生上講臺結合圖例給同學們分析講解)
師生:比較三種做功,你認為哪種最好?說明原因,鼓勵學生搶答,組織學生評價或復述,教師肯定。
教師:引導學生從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大小比較三種情況優(yōu)劣,啟發(fā)學生認識:人們在使用機械做功時,總是希望這個比值大些,在物理學中用機械效率來表示這個比值,激發(fā)學生概括出機械效率的定義。
師生:學生回答,板述或投影呈現(xiàn)。
η= 1
啟發(fā)學生認識機械效率總小于1,且無單位。要求學生計算剛用滑輪組提重物時的機械效率,并說明其物理意義。媒體呈現(xiàn)幾種實際機械的效率值(45~60%)
3、組織學生再做斜面實驗:先說明斜面也是一種簡單機械。
教師:介紹斜面,明確要求。
學生:小組實驗(要求角色變換),處理數(shù)據(jù)并匯報結果。
教師: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兩次實驗測得的數(shù)據(jù)及媒體呈現(xiàn)的機械效率值中認識提高機械效率的問題及意義,思考提高機械效率的途徑,鼓勵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板書或投影呈現(xiàn)。
4、鞏固深化:
⑴媒體出示一例題,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并處理,鼓勵學生上臺講解。
、泼襟w呈現(xiàn)三個課堂練習,供學生分析判斷。
、敲襟w呈現(xiàn)教材中想想議議問題,組織學生搶答。
5、課堂小結:組織學生梳理知識,明確要點或師生共同總結。
6、布置作業(yè):課外實際觀察起重機、挖掘機、裝載機等機械設備的銘牌,了解這些設備的機械效率,并提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或途徑。
7、板書內(nèi)容:略
《機械效率》滬科版教學設計初中物理 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及三者之間的關系;理解機械效率的定義和公式,能夠利用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通過觀察和實驗認識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3、本節(jié)課注重與生活的聯(lián)系;關注生產(chǎn)、生活中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具有用機械效率來評價機械的意識,從而增強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意義及三者之間的關系;機械效率的概念。
2、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出示一張圖片。提出問題:生活中聽過關于效率的詞語,學生能夠回答出:工作效率,學習效率等。根據(jù)學生回答引出課題《機械效率》。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生成概念】
組織學生完成書中“使用動滑輪是否省功”這一實驗。
提出問題:學生猜想定滑輪和動滑輪拉同一物體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實驗:
(1)讓一位同學到講臺上,一位同學用彈簧測力計將鉤碼緩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計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讓另一位同學到講臺上,用彈簧測力計并借助一個動滑輪將同樣的鉤碼緩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這個演示實驗之前,提問兩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開始實驗,再次計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問,兩次實驗中拉力做的功為什么不同?提問后總結:盡管使用動滑輪會省力,但由于滑輪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通過動滑輪拉動鉤碼,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學完本節(jié)課的新內(nèi)容之后,讓學生小組討論,機械效率是否能夠達到100%。
通過總結學生回答得到機械效率不能達到100%。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進行總結,梳理本節(jié)課知識點。
作業(yè):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見機械的工作效率。
《機械效率》滬科版教學設計初中物理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會利用公式η=W有用/W總進行有關計算,知道機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和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培養(yǎng)探究物理學的有關知識,深入認識事物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讓學生關注生產(chǎn)、生活中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具有用機械效率來評價機械的意識。
。2)通過探究活動,進行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團結協(xié)作的科學精神。
學生分析
學生在前一節(jié)的學習中已對“功”有一定的`認識,并且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也體會到“效率”的問題,為這節(jié)教學的開展和知識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礎。
重點難點
1、重點: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機械效率概念教學和對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探究;
2、難點:在實例中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確定,對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功的計算方法
W=F·S
二、新課教學
1、思考:
有什么辦法可以將建筑工地上的一堆沙子運上三樓?
通過比較三種做法哪些是有用的功,哪些是沒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引出機械的三種功,并總結出三種功之間的關系。引入機械效率。
2、有用功的定義:
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Gh
3、額外功:人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額外功。W額=W總—W有
任何機械本身都受到重力作用,相對運動的零件間又存在磨擦,所以使用任何機械,不僅要作有用功,還不得不作,不可避免的要做額外功,這時動力所做的總功等于有用功加額外功。
4、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W總=FS
5、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之比。
有用功總小于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于1。機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例如總功是500J,有用功是400J,機械效率就是400J/500J=0.8=80%。
6、了解一些常見機械的效率。
起重機的機械效率一般是40%—50%,滑輪組的效率是50%—70%,抽水機的機械效率一般是60%—80%。
7、例題:
用一個動滑輪,將200N的物體勻速提升2m高,拉力F為120N,此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解:W有=Gh=200N×2m=400J
W總=Fs=120N×4M=480J
η=W有/W總×100℅
=400J/480J×100%=83.3%
8、如保提高機械效率
通過對例題進行改動得出使用同一動滑輪提起的物體越重機械效率越高,及使用不同的滑輪組提升相同的重物,額外功越少,機械效率越高。從而得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出示幻燈片,對本課內(nèi)容進行檢測
四、小結:讓學生說本節(jié)課的收獲有哪些?
五、作業(yè):同步練習
《機械效率》滬科版教學設計初中物理 5
一、教材分析
1、本節(jié)內(nèi)容不僅屬于《機械與人》章節(jié)的重點重要內(nèi)容,同時也是整個八年級(初二)物理學習的集大成章節(jié)。其內(nèi)容包含本章節(jié)機械功能特點、功、功率等相關知識,還囊括了多種受力分析、判斷和物體運動、平衡等眾多知識?梢赃@樣說,本節(jié)內(nèi)容基本上把一本書大部分知識都融匯交織于此。因此不僅是一堂新課,而且還是一堂涵蓋面非常廣的總結課,當然也是一堂很具有難度的挑戰(zhàn)課。
2、本節(jié)課不僅學習新的物理概念“機械效率”,能夠對于機械效率進行分析和計算,而且還需要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和生活當中真正的理解”效率”的切實意義,能夠在生產(chǎn)實際中解決實際問題,達到人文和科學的高度結合。
3、本節(jié)內(nèi)容基本上可以認為是8年級物理學習一年以來的收關之課,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能夠把學生對于物理學科的認識和理解水平提升一定的層次和高度。
4、本節(jié)教學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理論分析上,更重要的是結合實驗讓學生真切的理解機械效率的意義?简瀸W生的實驗探究,創(chuàng)造性、歸納總結、團隊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學生分析
通過一年以來的學習,同學們儲備了一定量的物理基本知識,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學習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實驗、實踐方法和能力。大部分同學能夠適應本節(jié)課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應當主意少數(shù)同學學習能力不足的現(xiàn)象。所以本節(jié)課的學習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少一些高難度的理論分析和復雜的多步驟計算,盡量把抽象的知識生活化和形象化,讓學生通過生活來理解知識,同時利用知識來解釋、指導生產(chǎn)、生活。
2、適當?shù)奶荻群推露,照顧不同學習能力層次的同學,讓所有同學都能夠參與學習和思考,有收獲。
3、讓學習走向生活,給學生預留一定的不同難度的課后實踐探究問題,培養(yǎng)實踐能力。
4、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提升知識和能力的高度。
5、根據(jù)本地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本節(jié)內(nèi)容分為兩部分,兩個教學時進行。第一部分讓學生通過簡單的實驗理解機械效率,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計算,達到對機械效率的切實理解,掌握實驗探究各種機械效率的方法,為下一節(jié)實踐探究各種機械效率做好充分準備。第二部分為實踐探究課,同學們應用上節(jié)所掌握的知識和方法及要求探究不同機械在多種情況之下的機械效率,并且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對機械效率的認識理解,同時能夠利用所掌握和發(fā)現(xiàn)的知識去解決生產(chǎn)生活的實際問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倮斫庥杏霉Γ~外功,總功,以及三者之間的區(qū)別、來源、聯(lián)系等關系。
、谡莆諜C械效率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③掌握通過實驗、實踐探究、測量和分析計算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的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采集數(shù)據(jù)和分析,初步形象的理解機械效率,然后能夠在理論分析的層次更加深入透徹的理解機械效率以及影響機械效率的各種因素。并且最終能夠從理論走向生活和生產(chǎn)。
3、情感和態(tài)度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團隊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理論實踐相結合,主動探究尋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四、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初步理解機械效率,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分析。
難點:對機械效率深入分析,掌握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能夠區(qū)分功、功率、機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意識。掌握實驗探究機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五、教學設備和教輔工具
多媒體投影儀、滑輪、細線、彈簧測力計、鐵架臺、鉤碼等
六、設計思想
本堂課應該有以下幾點突出表現(xiàn):
1、教師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引導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應該成為知識的灌輸者,甚至教師要學會裝“不懂”讓學生教老師,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自我學習的能力。
2、實驗、實踐和理論相結合,首先由生活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實驗探究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然后上升到高層次的理論分析,最后又回歸到生產(chǎn)生活中。切實的體現(xiàn)物理科技知識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3、師生之間具有良好的互動,教師能夠切實的掌握學生對于知識和能力的把握程度,能夠隨機應變,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式及內(nèi)容。
4、巧妙鋪墊,預留學習內(nèi)容,為下節(jié)實驗探究做好充分的準備。
七、教學流程
1、學生課前預習
2、課堂用簡明、形象的'問題引入新課題
4、小習題訓練,檢查知識掌握程度
5、對機械效率深層次,高高度的理論分析,掌握測量機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6、安排課后作業(yè),以及下節(jié)學習內(nèi)容
7、總結
八、教學詳細環(huán)節(jié)以及學生活動
。ㄒ唬┮胄抡n,簡單的知識構建
1、讓學生選擇搬運磚塊的方式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抽點學生回答,讓其說明理由
2、分析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有用功:為了達到目的必須做的功
額外功:為了達到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阻礙因素所做的功
總功:使用機械時所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學生活動:教師引導示例,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學生分析運送磚頭時的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引導學生分析:在實際使用機械的時候,總功總是大于有用功,不得不做額外功。
3、引導分析機械效率
分析引入原因
、俣x: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
②表達式:
、壅f明:<1>:數(shù)值用百分數(shù)表示,沒有單位
學生活動:翻看書本,找出答案回答。并且對知識點加強記憶。
。ǘ⿲嶒炋骄,切實體驗實際,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1、向提問如何進行實驗體驗和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機械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和回答,教師引導
2、學生分組實驗,采集數(shù)據(jù),分析計算,并且把各組數(shù)據(jù)公布于黑板之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進行評估。
后來改為觀看我所做的實驗視頻
。ㄈ┱n本例題分析處理,明確規(guī)范解題格式、方法和要求。
學生活動:抽點學生分析題目,講解思路。強化解題格式。
(四)深層次的分析理解機械效率
1、公式的變形應用,配置一道小型的練習題。
練習1、已知某工地上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85%,要把質量為200千克的磚塊提升10米,則滑輪組自由端拉力應該做多少功?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練習,記憶強化。
2、機械效率與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關系
學生活動:討論效率大越大,則說明機械所做的有用功越多?
機械效率大小跟所做的各種功大小沒有任何必然的關系,只說明有用功在總功當中的比例、份額。當控制變量時,討論相互之間大小關系。
3、討論思考:機械效率的范圍
機械效率小于1,所以各種機械可以按照我們需求省力或者省距離,但是絕對不省功。
4、討論思考:機械效率與功率的區(qū)別,能否說機械效率越大,則功率越大,或者說功率越大,效率越大?
兩者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機械的性能
5、討論回答:如何提高機械效率?
當有用功一定時,盡量減少額外功(減小總功)提升相同質量的磚頭一定高度
當額外功一定時,盡量增加有用功同一個滑輪組提升重物,盡量增加重物質量,好比打的包車,盡量多座人
當總功一定時,減小額外功電動機提升重物時,盡量減少附載物
6、實際操作中如何提高機械效率:
減小摩擦,給滑輪組添加潤滑油等
減少、減輕附載物
組合機械越多,效率越低!
。ㄎ澹、觀看實際生產(chǎn)生活中機械的使用,掌握選擇機械的方法
(六)、簡單習題訓練,檢測知識掌握程度。
、傧铝嘘P于機械效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A、越省力的機械,機械效率越高B、減小額外功,可以提高機械效率
C、機械效率越大,功率也越大D、額外功越大,機械效率越小
、跒榱颂岣邫C械效率,下列各種措施中有效地是()
A、有用功一定,增大總功B、總共一定,增大額外功
C、有用功一定,減小額外功D、額外功一定,減小總功
、奂滓覂膳_機器,甲的機械效率是85%,乙的機械效率是60%,則()
A、相等的時間內(nèi),甲機器所做的功多B、做同樣多的功,甲機器花的時間少
C、甲機器比乙機器省力D、上述說法都不對
④一滑輪組,不記繩重和摩擦,用它來提升一重為G的貨物時,其機械效率為80%。若用該滑輪組來提升一重為2G的貨物時,其機械效率()
A、大于80%B、等于80%C、小于80%D、無法確定
。ㄆ撸┛偨Y本節(jié)課學習內(nèi)容,引導如何對待生活學習。多,快、好、省。
。ò耍┌才畔鹿(jié)教學內(nèi)容,安排課后作業(yè)。
下節(jié)課學習內(nèi)容預告及安排:
1、實踐探究同一滑輪組機械效率是否恒定、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
要求:提出自己的猜想,別且根據(jù)猜想設計可行的實驗驗證方法,提前設計好數(shù)據(jù)采集表格。
九、課后作業(yè):
1、用一個動滑輪把重為1000N的物體提高2m,所用的力是550N,則有用功為_____J,總功為_____J,這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_____,動滑輪的重力_____N(不計繩重及摩擦)
2、如圖1所示,用此裝置拉一重為100N的重物,使其在地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若不計滑輪重和摩擦,所需拉力為8N,則物體與地面間的摩擦力為_____N。實際此裝置的機械效率為80%,欲使物體以0、6m/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前進,那么實際拉力為_____N,拉力在5s內(nèi)做的功為_____J。
3、用500N的力拉著滑輪組繩子的自由端移動8m時,可將滑輪組懸掛的重為1500N的物體勻速提高2m,則額外功占總功的百分比是[]
A、25%B、75%C、15%D、85%
4、一個滑輪組經(jīng)改進后提高了機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體勻速提升同樣的高度,改進后與改進前相比較[]
A、總功不變,有用功增加了B、總功不變,額外功減小了
C、有用功不變,總功減小了D、以上說法都不對
5、起重機在1min內(nèi)能把5、0×104N的物體勻速提高30m,它的機械效率是60%,在1min內(nèi),起重機所做的有用功為多少J?所做的總功為多少J?總功率是多少W?
6、用滑輪勻速提升360N的物體,假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0%,繩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100N,考慮既省力又方便,問:此滑輪組應由幾個定滑輪幾個動滑輪組成?實際拉繩的力多大?
十、板書設計:
機械效率
1、有用功:
2、額外功:
3、總功:
4、機械效率:
①定義:
、诒磉_式:
③理解、強調(diào):
練習題分析,作圖,說明,草稿等
十一、課后總結反思:
《機械效率》滬科版教學設計初中物理 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說明與建議
1、有用功和總功
首先讓學生看課本圖14.4-1,弄明白三幅畫的意思,然后討論用圖中三種不同方法,把100N重的沙子運上三樓,哪種辦法最好。學生可能對第二、三兩種方法的區(qū)別不太理解,可引導學生注意桶的重量與口袋重量的不同。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每種情況需要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
2、想想議議
這里意在使學生加深了解有用功、額外功的概念。實際使用機械時,人們總是希望額外功少些。杠桿、起重機、電梯等所有機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額外功。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額外功。
3、機械效率
為了使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引入機械效率這一概念,懂得機械效率的.意義,在講述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后,應強調(diào)指出,使用機械做功,為了工作需要以及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等原因,額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用水桶從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來,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額外功,而為了把水提上來,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額外功是我們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費能量,因此應盡量減小它。使用不同的機械來提起物體,我們希望做的額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說,有用功與總功越接近越好。不同機器這方面的差別,通常用有用功在總功中占的百分比來表示,叫做機械效率,給出機械效率的公式。一臺機器所做的有用功與總功越接近,這臺機器的機械效率就越高。
課本列舉了一個計算機械效率的例題,意在練習機械效率公式的應用,使學生加深認識有用功和總功的概念。
最后指出,提高機械效率有重要的經(jīng)濟意義,可以減少能耗,降低生產(chǎn)成本,應對這個問題重視。還可以讓學生議議:除了用機械做功有個效率問題外,干別的事情有沒有效率問題,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對效率問題有個初步觀念。
4、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這個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通過探究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摩擦是影響機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利用斜面也可以省力。
教師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后,要讓學生獨立完成探究過程。同時還可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進一步探究摩擦對機械效率的影響。
動手動腦學物理
1、有用功是14400J,總功是24000J,機械效率是60%,起重機提升裝貨物用的容器所做的功、各部件之間的摩擦做功等都是額外功。
2、略。
3、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辦法是:改進機械的結構,例如提水時用容積較大而重量較輕的水桶等;按規(guī)程進行保養(yǎng)、合理使用以減小摩擦。
《機械效率》滬科版教學設計初中物理 7
詳細介紹:
實驗: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一
。ū本⿵V渠門中學劉崇灝)
。ㄒ唬┙滩模喝私躺缇拍炅x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ǘ┙虒W要求
學習組裝滑輪組和會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三)教具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測量尺、鐵塊、彈簧秤、支架,一個固定滑輪和一個活動滑輪構成的滑輪組合,兩個固定滑輪和兩個活動滑輪構成的滑輪組合,2米長的細繩。
。ㄋ模┙虒W過程
1.請根據(jù)學生們預先學習關于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內(nèi)容,組織學生們進行問題回答。
(1)本次實驗的名稱和目的;
(2)為了得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需要測量以下物理量:
2.有用功:有用功是指由滑輪組所做的實際有效功?梢酝ㄟ^測量負載的重力加速度和負載在垂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并計算使用滑輪組后所減少的力的大小,再乘以移動距離來計算。
1. 總功:總功是指滑輪組所作的全部功。可以通過測量施加在滑輪組上的力的大小,以及滑輪組移動的距離,并計算其乘積來確定。以上物理量可以通過適當?shù)臏y量裝置和方法進行測量。例如,重力加速度可以使用重力加速度計進行測量,負載的移動距離可以使用尺子或測量儀器進行測量,力的大小可以使用彈簧秤或其他力計進行測量。
2.做好實驗的幾點說明。
。1)鉤碼的重由鉤碼的質量用g=m·g算出。
。2)對于勻速拉動彈簧秤使鉤碼g升高的實驗,請注意以下要點:“勻速拉動”。在測量課本圖14—10(甲)和(乙)兩圖中的拉力時,我們可以通過讀取彈簧秤上顯示的示數(shù)來確定拉力f的大小。
。3)鉤碼上升的高度(h),可以通過靠近鉤碼放置的豎直刻度尺來讀取。鉤碼上升的距離(h)可以通過在其附近垂直放置的刻度尺來測量。
。4)通過測量細繩自由端通過的距離(s)的實驗方法如下:首先,用色筆在細繩與動滑輪(或定滑輪)相切處做一個標記。然后,拉動彈簧秤,并利用滑輪組提升重物。使用刻度尺測量鉤碼上升的高度,并用刻度尺量取細繩色點到與動滑輪(或定滑輪)相切處的距離,這個距離即為細繩自由端通過的'距離(s)。
。5)完成測量課本圖14—10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后,無需拆下整個滑輪組再重新安裝,只需將鉤碼取下并顛倒滑輪組固定即可獲得圖乙所示的裝置。這樣做可以節(jié)省一定時間。
。6)我們應該對實驗持認真的態(tài)度,并按照課本中的要求進行實驗。我們需要將測得的數(shù)據(jù)真實地記錄在課本上的表格中,不能虛假地填充數(shù)據(jù)。同時,我們也不能依賴于他人的實驗數(shù)據(jù)和結果,而是要親自動手實驗并記錄數(shù)據(jù)。
(7)實驗完畢,要整理好儀器,放回原處。
3.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在全班講解。
4.學生們完成了實驗,隨后進行了小組討論并撰寫了實驗報告。為了深入探討實驗結果,我們安排了一場基于教材內(nèi)容的"想想議議"討論課。
(五)布置作業(yè):編寫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實驗報告。實驗報告應包括實驗名稱、實驗目的、所使用的器材清單、實驗步驟、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的表格、以及根據(jù)課本中的實驗內(nèi)容所得出的實驗結果。
【《機械效率》滬科版教學設計初中物理】相關文章:
滬科版初中數(shù)學教學計劃04-02
滬教版鸕鶿教學設計06-29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04-08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04-30
滬科版九年級物理13.1-物體的內(nèi)能教案04-15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8-04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3-17
機械效率的教學設計案例05-11
關于機械效率的教學設計06-27